|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 ![]() ![]() |
|
|||||
| |||||
生态保护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 | |||||
作者:李长洪 韩…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0 | |||||
1 围场县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河北省环绕京津,其生态状况对京津有直接影响。资料表明:目前河北省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4.5%,全省149个县(市)中,有114个县(市)存在荒漠化土地。在京津周边就有张家口和承德的坝上、坝下地区及永定河下游三大沙区,是京津地区主要的风沙源之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最北部,东、西、北三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部及西南与承德市隆化、丰宁两县相邻,海拔高度在750-2067米之间,属北温带凉温型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年均大风天数27.7-79天,多为西北风。县城内有小滦河、蚁蚂吐河、伊逊河、阴河、乌拉岱河、猞猁嘎河等六条河流,是滦河、辽河两大河系的发源地之一。 全县总人口50.19万,总面积921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公顷,有林地面积39.26万公顷,水域1.02万公顷。围场由坝上高原区和坝下山区两个地貌类型区组合而成。 据历史记载:围场县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正式设置“木兰围场”,成为清代历任皇帝的行围打猎之所。那时围场是一幅“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群集、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从1862年开围,一直到解放初期的87年间,由于战争,森林火灾及自然、人为等多种原因,使围场的植被及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到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9%,水土流失面积约为71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县将大规模、集中连片、高标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模式工程,治理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1990年至1999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4.7平方公里,是前40年治理面积的一倍。目前围场县累计保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24平方公里。其中:造林281213公顷,种草5813公顷,围栏养草7500公顷,修水平梯田7665公顷,封山育林30209公顷,整治与开发基本农田18745公顷,共治理小流域114条。 2 治理效益情况 2.1 生态效益 围场县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防止北沙南侵,保护京津环境,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实现“为京津阻沙源,为津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人民拓财源”的目标提供了保障。到1999年底,林草覆盖度较解放初期提高了33.6个百分点。据气象、水文部门测定,治理程度较高的庙官水库上游工程区年降水量平均增加10毫米,大风日数减少7-10天,有效积温升高10度,流域内两条沙带由治理前向前推移9-29米降到4-20米,蓝天、绿地、碧水、林海的生态景观随处可见,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特别是603万亩森林已成为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挡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风沙对京津的侵袭。同时整个围场县森林年蓄水量达到2亿多吨,等于每年为滦河涵养水源2亿吨以上,为津唐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山上拦、蓄、控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山洪对下游区域的危害程度,为山下的河道整治、打井修渠、开滩造田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主要体现在: 一是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增加了工程区木材蓄积,为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 二是由于乔、灌、草相结合,工程区内草场和林间草场大面积增加,极大的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三是坡耕地改造及开滩造田工程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山杏林改造及封育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山杏、山野菜、蘑菇、榛子等土特产品的产量,同时蕴蓄了鹿、狍子、山鸡等30多种珍禽异兽,成为群众的主要财源之一;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庙官水库上游工程区已建成为包括6000亩喷灌区、林果示范园区、时差蔬菜示范园区、马铃薯示范园区、中澳农场在内的时差菜、水稻种植、马铃薯繁种、时差果等十几处基地,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时差蔬菜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和10万亩。 2.3 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是由于大面积的水保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增加,美化了生态环境,增强了防风沙能力,净化了水质,形成北京和津唐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改善了津唐水源条件。 二是由于工程规模大、质量高、抗灾能力强,整个围场县城镇、村庄、学校、耕地、交通得到了有效保护,消除了危及群众生命财产的隐患,促进了社会稳定。土特产品的增加,带动了产品深加工业,安排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农民的致富意识和生产生活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4 景观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景观效益突出。通过大规模的造林绿化,美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旅游线的绿化美化,使森林自然景观效益充分发挥,碧水、蓝天、林海、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加速了围场县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围场县的支柱产业。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埃及的农业开发、旅游发展与 对生态省建设理论观点的梳理 开发青藏高原旅游要注重生态 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法律制 “东方夏威夷” 生态保护为南 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还原生态“造血”功能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