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大运河的历史回音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大运河的历史回音
作者:石彤 大殥    文章来源:财经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7

大运河“弃弓走弦”之谜

  □ 大殥

  翻开中国古代史地图,你会发现,黄河,这条哺育中国大地的母亲河一再的“变脸”,一会儿从渤海湾直灌入海,一会儿又向黄海湾高蹈而去。并且一再的“出尔反尔”,而它的变脸又与另一条河流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就是中国大地上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人工造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历来是历朝统治者的大手笔,它的繁荣与兴衰跟当朝政府和黄河河道的自然变迁有着莫大的关系。13世纪,我们的母亲河又一次变脸,这次变脸将中国运河史截然分作了两部分。从另一个方面讲,它也是即将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出现的命运揭开了序幕。

  在此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带,运河从长安,经洛阳到开封,自此分叉:北走北京(涿郡、幽州、大都),南走苏杭;因此,长安、北京和杭州三地,组成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巨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以运河河道为边。行走在上面的是满载帝国粮食和朝贡之物的漕船。因此,这条运河也就不再是一条由简单的线条,而是一条由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命脉编织而成的一条十分特殊的几何线条。而这时,我们的母亲河还是像丘比特之箭,穿过这个等边三角形(几乎是)直射入偏北的渤海湾。稍后她就把自己的标的改为黄海了。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元朝的统治者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提到了蒙古人的“弯弓”。历史中,冷兵器时代这种强有力的杀伤性武器——“弓”——在中国地图上也硬生生的留下了一个强有力烙印。那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弃弓走弦”。它同样代表了“弓”的这种穿透意识。所以也有人把这个京杭大运河这个“三角形”誉为元朝统治者的“弯弓”。北京(大都)-洛阳-杭州为弓,一个满弓;北京-杭州为弦。

  在这条南北走向的“弦”上,大都是运粮河。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的全线打通,历时三十多年,自此,为这条3000里南北大运河奠定了当下京杭大运河的轮廓。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89公里,沿途经过18个城市,就是以元运河为基础的。

  13世纪的运河为什么要弃弓走弦呢?前面已经稍稍提到,主要是两个“迁徙”。第一个迁徙就是“黄河南徙”,由渤海迁徙入黄海湾。但这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造成大运河弃弓走弦的另一个迁徙,即中国政治中心由中原迁徙到北方,元建都北京(大都)。假如政治中心仍然在长安的话,估计大运河的走向还是原来的样子。

  继长城之后,京杭大运河加入了申遗行列。在世人的眼中,京杭大运河和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双璧。一为陆地长城,一为水上长城。一个是死的历史,一个是活的历史。她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不单单是统治者的大手笔,更是所有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其现实意义也在于体现和举升大运河的这种国家形象,一个崛起的文明大国的形象。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