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悲哀的“地球公地”

作者:徐钦    文章来源:中国吉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4

2009年底,旨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也是拯救人类的哥本哈根会议,在一片争吵声中落幕,远未达成世人期待的成果,令无数环保人士、未来学学者既愤慨又无奈。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段名言:“参与分享人员最多的公共物品,获得的关心最少。”这便是经济学家们概括的“公地效应”。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在科学和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却仍然未能进化到摆脱 “公地效应”支配的程度。地球如同一块硕大的公地,所有的人都希望无偿使用空气和水,而不为空气和水污染负责;所有的人都试图大量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而全然不顾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国与国之间互相指谪,勾心斗角。一些发达国家一心想着享受现代文明,大肆挥霍地球上的宝贵资源。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4.5%,但却消费了世界食物的35%,世界能源的38%,制造了世界33%的污染;许多发展中国家则一心想着发展,不惜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于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灾难,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和水源污染。

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取和自身的疯狂繁殖,已造成严重恶果:地球上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面临枯竭,土地大面积荒漠化,淡水资源奇缺,生物资源遭到毁灭性打击,物种灭绝的速度高于地球史上其它时期上百倍。洪水、干旱、酸雨、飓风、热浪、寒潮、瘟疫、病毒、沙尘暴、泥石流等频频出现,……长此已往,地球将会变成一个荒凉死寂的宇宙坟场。常言说: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遗憾的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只见一心为自己的“人人”,却找不到一心为大家的上帝,于是,伟大的地球母亲便沦为悲哀的“地球公地”,任人破坏和蹂躏。

人类必须摒弃源于近代欧洲建立起来的图像化的世界观和人类支配、统治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彻底改变把自然界视为满足人的感情偏好的原料仓库的掠夺性的开发方式,不仅要注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要注意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人类必须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接受一种更高级的、较少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把对其他特种和地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让蕴育生命的地球母亲青春常在、生生不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13大生态博物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以往人们想…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