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简介

作者:普氏原羚项目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8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图:葛玉修)

  分类: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

  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 英文名:Przewalski's Gazelle 

  藏名音译:普氏果瓦

  别名:中华对角羚 滩原羚 黄羊 滩黄羊

  物种发现人及年代:(俄)普瓦热尔斯基(Przewalski),1875。1888年正式命名为普氏原羚。 发现地: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

  普热瓦斯基与普氏原羚的发现:

  1872年,一支俄罗斯考察队在尼古拉·普热瓦斯基(或译为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一位沙俄军官的带领下准备前往"库库诺尔"——青海湖考察。考察青藏高原和库库诺尔,最终到达西藏拉萨,拜访高原雪域上的藏传佛教胜地和布达拉宫。除了作为职业情报军官外,普热瓦斯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自然博物学家,十分爱好收集野生动物和植物标本。在这次考察之前, 1867~1869年普热瓦斯基作为沙俄情报军官,曾经考察过西伯利亚、远东以及中国的东北。这队衣裳褴褛、尘土满面的人马走过了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穿过了河西走廊,终于爬上了蓝天湛湛、白云朵朵、雪山皑皑、草地无垠的青藏高原。 这天,在祁连山的山谷里,考察队射杀了几只像黄羊一样的动物,像往常一样,他们解剖了那些猎物,将肉块扔进了沸腾的铁锅里,留下猎物皮张和骨骼。在随后的几天里,考察队在青海湖畔也射杀了这种黄羊。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次考察中普热瓦斯基后来未能到达拉萨。考察在1873年结束了。普热瓦斯基一行在这次考察中收集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130张兽皮和头骨标本、230种近千只鸟类标本、10种爬行动物的70个标本、11种鱼类标本和3000多种昆虫标本,这些标本送给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中包括那些像"黄羊"的动物头骨和皮张。 普热瓦斯基从中国带回的标本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科学院对中亚动植物标本的收藏。俄罗斯动物学家们为鉴定这些动物标本着实忙乎了一阵,因为普热瓦斯基采集的许多动物标本都是动物学家们见所未见的动物新物种。其中,为鉴定那些像黄羊的动物标本,动物学家颇费了一番工夫。 从一开始起,普热瓦斯基带回国的那些像黄羊的动物标本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即是一个谜。这些皮张和骨骼在圣彼得堡被动物学家Büchner鉴定为一个新的动物Gazelle przewalskii(普氏羚羊),以纪念该物种的发现人。1888年,普热瓦斯基将那些小羚羊标本定名为卡氏羚羊(Gazella cuvieri)。可是不久后人们发现卡氏羚羊已经被用作一种非洲羚羊的种名。于是,动物学家将那些小羚羊标本更名为藏原羚种普氏原羚亚种。 最终,将普氏原羚定为一个物种的是俄罗斯动物学家Stroganov。他在1949年研究了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的馆藏标本,确定普氏原羚为一个独立的种。这个结论得到后来动物学家同行的赞同。同时,Stroganov还指出普氏原羚是一个多型种,他描述了普氏原羚的一个新亚种:Procapra przewalskii diversicornis。据他的记载,在黄河上游、甘肃西南部以及当时绥远省的鄂尔多斯发现了这个亚种类型。原始标本包括8只成年雄性和一只亚成年的雄性。而根据我们的研究,现在生存在青海湖周边地区的普氏原羚正是当年分布在黄河上游、甘肃西南部以及当时绥远省的Procapra przewalskii diversicornis。

  物种特征:体型似黄羊,体长120cm;尾短,长7~10厘米,体重21~32千克。雄羊具角,二角角尖向上向内变曲成圆钩状。雌性无角。上体近淡棕色或土黄褐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臂斑大,白色。尾毛棕色。 生境:普氏原羚系一种较典型的荒漠与半荒漠的有蹄动物,栖息于生长有麻黄、芨芨草、苔草、沙鞭、沙生针茅、狼毒和蒿属等植被类型的干旱环境中,即半荒漠草原地带,其间还有数十米高的沙丘、缓坡和开旷的平地,且沙丘深处常作为它们的隐蔽所。从不上高山或戈苗地带。 食物: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其它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也啃食干草茎、枯叶。普氏原羚主要在草地上寻觅食物,沙丘为其卧息反刍的地点。普氏原羚在植物生长季节非常挑食,仅选择性地啃食禾草、苔草的柔嫩部分和杂类草,但普氏原羚取食对家羊有毒的披针叶黄华的嫩叶,其解毒机理及其意义尚不明了。冬季植物枯黄,普氏原羚取食枯枝落叶或枯草。积雪很厚时,饥饿的普氏原羚不得不刨开雪被,啃光雪下一切可食的残枝败叶。通过食性对比分析发现,普氏原羚选择的植物种类多,与牦牛、藏羊取食对策互补。这说明适当密度的普氏原羚不会对牧业生产造成影响。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内蒙古。过去长期以来被作为藏原羚的一个亚种(Procapra picticaudata przewalski),实为一个独立的种。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仅分布在中国。“仅就目前所知,青海省青海湖四周仅残存有3-4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2群,约37只;湖东种羊场及小北湖一带生存有70只左右;湖之北岸刚察县察拉滩的1群约70-80只。目前总数量恐不足200 - 350 头。”(蒋志刚等,1995) 习性:种群现状结群生活。夏季一般数只或10多只结成小群;在冬季每群可达30只以上,但也遇到过6只和12只的群体。

  繁殖:每年11月底,普氏原羚进入发情季节。这时,雌性普氏原羚群和雄性普氏原羚群合群形成较大的繁殖群体。雌羚7月产羔,通常每胎1羔。羚羔出生后几分钟即能站立,在草丛中躲藏几日后,即能随母羚一块奔跑。(12月至翌年1月发伍交配,5—6月份产羔,每胎产1仔,偶而也产2仔。)

  现状: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可以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一个种。

  致危因素

  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表现在: 1、1949-1987年间,青海湖周围人口已由过去的2万增加到9万,因而房舍不断兴建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20倍),致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栖息生境支离破碎; 2、 自1949年至今,湖周地区的牲口增加了3倍,占据了普氏原羚的食物场,食物压力增大; 3、 现有种群的群体过小,且由于人为所造成的阻碍,使湖东与湖西间的种群彼此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近亲繁殖的结果,也很可能导致种群衰退; 4、自1988年划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后,年近间仍有非法猎杀发生。

  相关保护条例: 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 2001年国家制定《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将普氏原羚列为全国15个重点拯救物种之一; 2002年12月,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普氏原羚保护工程总体规划》。2003年,将普氏原羚列入《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一类保护动物; 2003年8月《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限制和减少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地的人为活动,并根据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状况,划定区域,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图:葛玉修)  分类: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