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大气治理路在何方?
一是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完善在排污许可证、机动车污染防治、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规,改革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明确将排污许可证作为企业准入的重要条件,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规定排污;制定有关高排放机动车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构建区域空气污染综合防治体系,预防和控制区域性大气环境污染;加强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监测网络数据共享和会商,健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将臭氧、一氧化碳、能见度等监测指标纳入评价范围,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继续鼓励地方根据实际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分工。
二是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和经济激励机制。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项目审批,严禁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把环评制度作为从源头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对新建项目要求其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对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排放量的项目。严厉打击各种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对严重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停产整治、挂牌督办等措施,完善重大污染违法案件移送司法及协同配合机制。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重视GDP增长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在用车污染控制,实施全国统一的在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加快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的实施,鼓励生产使用小排量、低污染汽车。此外,健全经济激励机制,研究利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完善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政策,落实国家2007年提出的关于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的政策,研究制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经济政策。
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城市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仅从行政区划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控措施,不仅治理成本高,而且难以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借鉴欧盟分区管理机制,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有效解决城市能源大量消费造成污染物高强度集中排放等问题。具体步骤包括划分全国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
四是加大大气环境保护投入,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鼓励沼气建设,减少生产和生活用煤带来的污染排放。重视核电的开发利用,积极促进核电科学、健康、安全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对重点行业和企业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五是培育大气环境保护文化,提高全社会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大气环境保护文化,有助于形成以绿色生产和消费为风尚的社会氛围,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社会法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
没有相关文章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