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 ![]() ![]() |
|
|||||
| |||||
创造老工业基地的新生 | |||||
——沈阳创模与经济变革互动互融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班健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 | |||||
时光荏苒,要在几年前,请沈阳展望现在,也许不敢想象,他们能摘掉重度污染的城市称号,转而成为年度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世界十大重污染城市之一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带来了哪些巨变? 找到突围突破口审时度势,及时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这堪称新时代振兴沈阳的辽沈战役,沈阳对此寄予厚望。 沈阳在过去几轮竞争中明显滞后,发展位次一再后移,沈阳市的决策者在痛苦的思考,发现根本原因在于过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消耗,付出的环境代价过高。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正由过去的经济内部比例失衡,演变成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结构关系的冲突。要实现全面振兴,就要树立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价值观,统筹兼顾“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的和谐发展。突破口就在加强环境保护,要从世界重污染的沉重负荷中突围,从老工业伤痕累累的模式中挣脱出来。 处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期,沈阳有很多头疼的问题纠缠,老企业的更新改造、下岗工人的安置就业……而创模真能占据发展战略的地位,帮助老工业基地突围吗? 用现实回答人们的疑惑烟囱是沈阳老工业时代辉煌的象征,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沈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有3200多根烟囱轰然倒下,它表示沈阳彻底告别老工业基地“傻、大、黑、粗”形象,彻底摆脱传统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束缚,热情拥抱新型工业化。 2004年岁末的最后一天,沈阳成为全国第4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同是在这一年,沈阳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10名行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900亿元,比创模之前的2000年增长64.2%。沈阳市市长陈政高用那双曾经触动“烟囱经济”的手,接过了年度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奖杯。 有媒体评论2004年沈阳创模成功后,城市污染看沈阳的历史可以了断。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环境变化看沈阳,调整力度看沈阳,蓄势待发看沈阳。 工业是沈阳的立市之根,工业兴则沈阳兴。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也是造成沈阳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沈阳把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严格按照工业生态化的要求,加快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工业体系。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方面,加速淘汰落后企业,退出重污染行业,消除高物耗、高污染企业,减轻工业污染的排放强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污染小、效率高的骨干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着力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新型支柱产业。 创模是沈阳的自我救赎把工业作为振兴之本的沈阳,化解了多年来环境与工业生产的矛盾。工业比重增加了,环境质量却改善了。现在,新崛起的五大新型支柱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21.43%,全市的蓝天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明显下降。 沈阳以创新的胆识,丰富和延伸了创建环保模范城这一系统工程,并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创模不是简单换来城市环境的变化,而是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触发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提升人气的凝聚力。毫不夸张地说,似乎还没有一个城市像沈阳这样将创模与经济变革如此紧密地结合,并形成互动、互融、互赢。 创模带来如此巨变,国家环保总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沈阳市在3年时间内,走完了先进城市和地区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上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程。 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沈阳曾是全国少有的环境污染重灾区,几乎集中了世界上所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沈阳的创模成功更属于所有的工业城市,所有在环保的历史性转变中苦苦寻求答案的老工业城市,被环境污染和产业发展滞后捆住手脚的城市。 如今的沈阳,环境成了城市竞争力的有利武器,成了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环境改善带来独特的“南资北上”的现象。“南资北上”在沈阳方兴未艾,形成类似于80年代初的深圳、90年代初的上海那样的新的投资热潮。 尽管沈阳还算不上是国内环境最优的城市,但她却是创模投入精力最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多、城市环境变化最显著的城市。三年来,整个城市从外延到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大工业时代,占据主角的是产业、企业、利润、产值,人的生存似乎很渺小,但沈阳创模,不光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工业发展问题,还要将这个昔日的重污染城市洗心革面为以创建“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优化行动,甚至细化到城区的空气湿度由原来的51.3%增加到56.9%,接近人体最适宜的60%的空气湿度水平。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