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实施原则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实施原则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张 雨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成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将是新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统揽全局,制定适应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否定过去那种“为平衡而平衡”的均衡发展观及“为不平衡而不平衡”的非均衡发展观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空间经济发展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协调”,核心是“效率”,通过“协调”而实现“效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以下3个目标:

    (1)促进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2)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

    (3)消除区际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衡量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可以把区域之间在经济利益上是否同向增长,经济差异是否趋于缩小作为检验标准。

    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原则

    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和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地区进行合理配置,这就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从长期看,一味追求效率,必然损害社会公平,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干扰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只强调社会公平,忽视效率,国家就会因经济增长乏力而缺乏用于解决社会公平的财力,最终社会公平也只是一句空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仅是选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依据,更是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解决各种实际矛盾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兼顾经济效益与均衡最佳结合的原则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取向要寻求经济效益(指适当的速度和综合效益)与均衡(指各类区域在全国格局中发展机会的平等,收入差距得到合理控制)的“最佳结合空间”。既保持较好的总体经济效益,又不致过分扩大区域差距,使差距变动趋势可以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坚持区域之间市场开放的原则

    我国各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互之间在要素利用和商品消费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充分利用区域之间经济上的互补性,提高各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正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互补性的实现要靠市场,只有各地区相互开放市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要素才能自由流动,区域之间才能形成经济上的关联互动关系,也才能协调发展。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开放本地市场,首先要端正认识,无论是开放要素市场还是商品市场,短期内可能对本地区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从长期发展角度,开放市场一般增加了区域之间要素的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外界的信息,它对转变本地区居民的落后观念,对发展本地区的商品意识、创业意识十分必要。对于开放地区市场,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禁止区域市场分割行为,对地方的行政法规和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地方保护现象,应给予相应制裁,为要素和商品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提供法律和行政上的保障,以便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4.坚持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度差距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的内容是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因为区域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如投资活动、技术交流、商品(服务)交换、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等,都是以产业联系为载体的,又是以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为基础的。如果各区域之间出现产业结构趋同,就会造成市场上供需结构失衡和过度竞争,从而损害各方利益。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主体产业大体相似,产品雷同,妨碍着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发展。

    5.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反映这一新型区域关系的发展战略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应通过统筹区域资源,打破地方壁垒,有序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和政府规划职能,形成产业布局一体化和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共荣。要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运作理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区域间信息的整合与交流,加强监管,整治市场秩序,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指导下,在不牺牲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区位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括而言,就是要保证两个大局:“内地要顾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从而保证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局;东部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支持内地发展的大局”。

    1.保持东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是东部经济,无论是GDP,还是投资与消费,东部经济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要保持东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推进制度与技术双重创新,特别是要发挥原始性科技创新的优势,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产业结构。东部地处沿海,经济外向度较高,出口在东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9%,因而,东部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市场。目前东部经济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赢得了国际市场竞争,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今后,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在保持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要注重转型,向技术比较优势转变,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中、西部发展拓宽体制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资源、要素等配置仍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国有经济比例高、效率低,非国有经济成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的活力明显不足。要扭转这种状况,必须加快实现体制创新。通过大力培育市场,完善竞争机制,改革、改组、改造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等途径,缩短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为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建立一种有效率的制度空间。

    3.扩大区域开放领域,提高区域开放层次

    国家应在对外开放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政策的倾斜要有所创新。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特色鲜明的优势,充分利用西部的石油、天然气、水能资源、煤气层资源建立能源经济体系,利用西部特有的农业资源建立特色农业经济,着眼点放在大力消除贫困、开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决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或经济带。政府要有意识地给中、西部地区创造更多机会,支持其大力发展特色贸易,使中、西部的特色产品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其进出口贸易规模,提高开放度以换取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在引进外资方面,针对中西部的特点,加快开放沿边、沿江、沿桥城市,使其享受比沿海开放城市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4.加快中部产业结构调整,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加快推进内陆地区农业产业化,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部地区要利用我国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优势、“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区位优势、较为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优势,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十分独特而关键的角色。广大内陆地区要利用好本身的资源优势,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将农业富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走农村城镇化、城镇工业化、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

    5.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持续发展

    在保持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通过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和不平衡,进而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立足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实施战略管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持续发展,进而缩短区域间的差距,防止区域“马太效应”的发生,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一是跨越式持续发展是国家实现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国家将会在政策、财政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这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条件。二是以西部为主体的我国欠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是“富饶的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明显,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物质保证。三是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建立高起点的现代基础设施系统,如通讯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可以高起点一步到位;然后依托资源、环境等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作用,实现跨越式持续发展。四是跨越式持续发展可以加大区外技术、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形成跨越式持续发展的能量良性循环。因此,跨越式持续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跨越式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家为实现统筹区域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跟上发达地区步伐、实现互动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使然,首先还必须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作支撑。西部资源基础优势十分明显,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共存,这充分显示了跨越式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及其优势资源支撑的稳靠性,说明后发优势突出。

    跨越式持续发展有了优势资源支撑只是一个基础,还必须有强大的源动力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强劲的转变能量。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充分证明了现代科技的源动力作用和功能。

    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路径表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的改善,劳动对象增加和利用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新兴产业涌现,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

    6.培育东、中、西地区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合作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引进企业间的合作。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合作主体。因此,东、中、西部的地方政府要把企业间的合作当作“重头戏”。企业合作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共同创建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新企业,也可利用东部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品、管理和机制,用承包、参股、购买、托管等方式,嫁接改造中、西部现有的企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东部技术优势向中、西部转移。东部的科技转移应集中于重点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然后再发挥重点技术的推动、辐射作用,以及重点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东部可以合作或独立的形式在中、西部建立科技城、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西部可运用资源优势加入东部跨地区的企业集团,通过与东部形成相关利益纽带来形成资源与技术的交换和互补。

    (3)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步伐。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培育与完善,东、中、西部地区合作开发首要的切入点就是搞好区域市场的对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开放和输出,还依赖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输出。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上按照比较利益自由而合理地流动,更好地发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作用。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垦区现代农
    走好全国一盘棋 促进区域协调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