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垦区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垦区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隋凤富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1
 

  区域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广泛共识。最近,胡锦涛同志指出:“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黑龙江垦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由“区位经济”和谐发展进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即将形成“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如何发挥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垦区探索区域协调发展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的大型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它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再到循环农业发展的过渡。从区域发展审视,已完成了“区位经济”优化,迈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垦区发展提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示范模式。
  (一)垦区实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当于一个半海南省面积的黑龙江垦区,目前是我国少有的巨大绿色宝库和绿色工程系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垦区就选择了“持续农业”模式。进入21世纪,战略主体定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垦区正按着这一理念,建设了现代化大农业。
  一是垦区人积极支持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追求文明而富有成果的生存,而不是凭藉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求得发展;二是当代人在创造追求现代发展和消费时,应当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等,绝不破坏后代人或相邻地区本应享有的平等权力。正是基于上述原则,黑龙江垦区三代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将垦区建设成巨大的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上,实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建设了四大基地,即国家最大的农业生态示范区,面积在5.62万平方公里;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生产近250亿斤粮豆;我国较大的绿色健康畜牧养殖基地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成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知名企业;我国现代大农业示范基地,其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已接近北美的大农业。
  (二)垦区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现代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由“区位经济”提升到“区域经济”再飞跃到“泛区域经济”,这是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必须完成的三级跳。垦区发展正经历着这样的历程。实践证明,现代区域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强调域内空间协调过程和过程协调的内涵式发展,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使经济产生质的飞跃。垦区经过六十年的努力,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
  垦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已基本实现了三大宏观战略台阶跨越。发展战略三大台阶跨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升级飞跃的标准。实现三大基本目标,理论上称为三大“非对称性零增长”,惟此才能算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一台阶: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垦区2006年人口净增长率为-0.08‰,首次实现负增长。到2010年,将实现人口数量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垦区自1975年以来实施“一对夫妇一个孩”,实行“优生、优育、优教”政策,人口质量已超过了中等城市人口质量。这一项比国家预期早25年,垦区将是我国除上海地区第二个实现了人口负增长地区。
  第二台阶: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垦区将在2010年完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目前域内有19处国家与省市级自然保护区为47.4万公顷,占垦区总面积的8.75%。垦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为26.6%,农田林网化已达87.73%,域内江河湖泊水库得到良好管护,无任何污染。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山川秀美,比国家早30年实现第二台阶跨越。
  第三台阶: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垦区将在2030年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到2020年完成循环经济建设。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比国家早30年进入中等发达行列。

  建设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推进“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因为主体功能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主体。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要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本着这一战略思路,做好如下工作:(一)发挥垦区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区域优势是指区域经济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的(生态的)、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综合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基础上通过运行所形成的跨越式发展。其本质是生产力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区域经济优势是由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产品优势所构成。垦区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了一定的梯度,每项都占先导地位,并在发展中进入了良性循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又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垦区农业现代化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完成的,创建伊始就是机械化引领、土地集约、产品输出,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沿着这一轨迹运行。在新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虽然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有差别,垦区经过六十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感悟是:农业现代化不单纯是一种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发展战略,它是传统国家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一次社会转型。正如马克思所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是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遵循这一原则,垦区加速了社会现代化推进,其一垦区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化,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其二,加速了城镇化步伐,建成了“小城市—小城镇—小康队”体系,成为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载体,成为“三生乐园”(生态—生产—生活);其三,用“北大荒精神”塑造了三代人,成为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建设者,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二)实施“154321”发展方略,推进“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垦区作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的意见》和《关于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对垦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功能定位,也对垦区今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我们提出要实施“154321”方略系统,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垦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154321”方略系统是:坚持“一个统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垦区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垦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突出以人为本,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和农村、人与自然、三个产业,以及农垦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垦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五个战略”系统,即:实施科教兴垦战略,就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与合作,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垦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人才强垦战略,就是要健全人才柔性流动、区域合作机制,实施农林校辐射工程。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就是要通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农牧主辅换位工程,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通过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元的大企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保险、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提升第三产业,形成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的经济支撑。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就是要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加强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聚集,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走向泛区域经济发展。还要通过场县合作共建,促进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形成产业结构一体化,还要推进农村社会转型,把垦区逐步建成沿边开放重要“窗口”和产品出口及加工基地。
  建设“四个基地”,形成我国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即: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就是要加快“两江一湖”大型灌区建设,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0年,实现粮豆总产300亿斤。建设绿色健康畜牧养殖基地,就是要培育壮大家庭牧场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养殖场,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完善动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优良生态养殖区。到2010年,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成为垦区支柱产业。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就是要做强做大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等产业,逐步实现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就是要发挥垦区优势,本着立足垦区、带动全省、辐射东北地区,探索农业现代化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示范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三化进程”。即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用现代发展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把垦区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农机装备整体覆盖、先进农业科技大力支撑、高素质劳动者主体经营、农业保险全面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劳动高效率、土地高产出、职工高收入,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符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垦工业化,就是要努力把工业发展成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确立起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尽快形成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实力雄厚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全省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推进农场城镇化,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将努力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风格独特、品位高雅,既富于北大荒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城市特征的城镇体系,形成以5个中心城镇为核心,以50所重点城镇为骨干,辐射带动500个管理区的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
  着力于“两个率先”。即: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省农村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近4000美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5%以上,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这样,率先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社会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初期阶段,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一个目标”。即:最终完成现代化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民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法制健全、文化先进、社会和谐、实力雄厚、地位领先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强垦区经济创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垦区当前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垦区区域经济创新模式选择。垦区已完成了区位经济发展,目前进入了区域经济创新,并促进其协调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创新模式的选择更是发展的关键。“垦区区域性、社会性、综合性特征突出,是相对独立的特殊经济社会区域”,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集结使它成为了“经济技术高梯度区”。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是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走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加快,就可以逐步缩小区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相对均衡。”黑龙江省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场县共建”应是梯度推移的实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应是当前的共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在《关于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争取把垦区作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国家高端有识之士在《黑龙江农垦发展模式战略问题研究》中建议:“将黑龙江垦区设为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都是很好的方案。特别是“战略问题研究”很好分析了创新模式的优势:“有助于壮大完善垦区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场县共建’,促进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更迅速向周边辐射,加快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积累宝贵经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黑龙江垦区将是一个基础条件优越的大型孵化器”。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措施,开创区域发展新视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无疑将大大加快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垦区处于东北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垦区发展至关重要。垦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由“区域经济”进入“泛区域经济”,走向“经济全球化”。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给黑龙江垦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打造垦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现代化农业中心区的战略地位,并将这种优势发展为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建成“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较大贡献。[作者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创新中发展 无锡锡山区现代农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实
    走好全国一盘棋 促进区域协调
    携手共创“现代农业”
    科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