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通江湖泊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陈进    文章来源:人民长江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4

  江湖关系的演变是地球地貌变化最活跃的部分,自从人类进入社会活动以来,江湖关系的变化始终与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具体到长江而言,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连为一体,对长江有“江涨湖蓄”的作用。除调节长江水流作用外,两大通江湖泊还孕育了大片生机勃勃的湿地。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处理好长江治理和水资源利用与两湖地区的治理、水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地区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

  长江目前的通江湖泊主要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两湖通江不仅对两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也对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有十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及三峡工程蓄水等因素影响,两湖地区在洪水威胁没有解除的前提下,水环境污染、季节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长江治理和水资源利用与两湖地区的治理、水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地区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两湖面临的问题

  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连为一体,构成世界著名的“江湖关系”。

  做到江湖两利一直是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重大课题。由于人类活动和江湖水沙关系、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两湖开发和保护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分为老问题和新问题两大类。老问题包括围垦土地、防洪排涝和血吸虫等,新问题为水污染、季节性缺水和生态系统退化等。

  历史上,由于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及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湖区长期的洪水灾害,由于湖区地势低洼,洪水过后的排涝问题也长期存在。为了获得更多的农田,两湖人民逐渐修建了大量民垸,四周修建大量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的围堤,使湖区有长达数千公里的堤防,防洪战线长。枯季两湖出露的大片滩涂及浅水水域虽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湿地生态系统,但同时也存在血吸虫,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近20年来,由于湖区经济发展较快,大量废污水未经处理不断排入湖区和农业面源污染,使两湖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不断下降。由于人类用水增加、长江干流裁弯取直、江湖关系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长江最大的两个产水区域,近10年来季节性缺水问题频繁出现,使干旱缺水问题成为突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区及滩涂土地利用与湿地保护、大量无序采砂和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等,使湿地生态系统与环境出现退化。2003年以来,随着三峡水库蓄水,由于清水下泄,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长距离的冲刷,江湖关系发生一些变化,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干流流量明显减少,对于两湖水资源格局产生一些影响。

  在新老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两湖地区江湖治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如三峡等长江干流控制性水库对两湖地区到底有多大影响;两湖通江口附近是否应该建闸,如何建闸;同时,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成果如何巩固;渔民生计替代、滩涂保护、采砂管理和流域综合管理等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通江湖泊的功能

  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有大量的通江湖泊,通江湖泊的产生是长江贯通时的必然产物,也是长江河道稳定的调节池。正是由于有湖泊的调节,使长江汛期有地方蓄滞洪水,枯季有水向长江补水,长江河道长期稳定,保证了长江两岸有大量土地可以安全为人类服务。同样,也正是由于人类不断侵占湖泊和河道,湖泊湿地和河道槽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增加,迫使现代人不得不在较高处修建水库来弥补低处湖泊调蓄洪水能力的不足。

  通江湖泊除调节长江水流作用外,还孕育了大片生机勃勃的湿地。与长江急流水域比较,通江湖泊保持了缓流或者静止水体的环境,使一些鱼类在急流中产卵,到静水中育肥和避难,为许多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三场一道”(索饵场、繁殖场、育肥场和洄游通道)。这种静与动的水环境,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特有的生物多样性。鄱阳湖和洞庭湖都是吞吐型湖泊湿地,都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点,枯季大片滩地及浅水区是国际重要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是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环节之一。

  洞庭湖曾经是长江最大的吞吐湖,具有削减洪峰和调蓄洪水的双重作用。根据1951~1996年46年资料统计,长江干流荆江河段多年日均洪峰流量50800立方米每秒,其中通过四口分入洞庭湖多年平均流量为175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削减荆江洪峰34.4%。尽管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四口分洪比由过去的40%减小到现在的26%,但对于荆江防洪仍然起到决定性作用。洞庭湖湿地已经列入国际湿地名录,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植物超过800种,其中水生植物超过130种,具有全球保护的重要意义。

  鄱阳湖尽管过去50年中湖泊面积减小了1400平方公里,但仍然对洪水有重要的调蓄作用。根据1953~1998年资料统计,汉口至八里江(湖口附近)多年平均总入流量为75300立方米每秒,而八里江多年平均流量为59850立方米每秒,鄱阳湖及长江河槽多年平均削减流量为15450立方米每秒,平均削减比为20%。鄱阳湖对大水年最大一次洪峰过程的调蓄量为56亿~165亿立方米,平均115亿立方米,其中鄱阳湖调蓄量为95亿立方米,为总调蓄量的82.6%。另一方面,枯季入长江水量可达200亿立方米,每当长江流量最小的一二月份,鄱阳湖可以400~5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补充长江的水量,对长江下游及河口维持基流,防止咸水入侵也起到重要作用。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浮游植物有800余种,浮游动物有607余种,鱼类有140种,鸟类310多种,是全球候鸟迁徙途径中的重要越冬地之一。

  对两湖问题的建议

  ——应该具有全局和长远的观点。长江干流的开发与治理会对两湖有影响,两湖的开发与治理同样对长江有重要影响,江湖关系是一个整体,两者不可分离。两湖治理、开发和保护不仅影响两湖地区,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影响,应该从长江整体来看待问题。两湖建闸,虽然对于两湖地区防洪、供水有显著作用,但对鱼类洄游通道、湿地水位与长江水位互动,“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湿地自然特性有明显影响。对长江下游枯季基流维持和河口地区供水及生态环境都有影响。

  长江流域的水文周期一般为15~20年,近10年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来水偏枯,特别是2006年,2007年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枯水年,长江干流和一些支流都出现了历史最低水位,对两湖地区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甚至湿地生态系统都产生明显影响。但重大的水利工程应该都是百年大计,应该基于长时间的水文系列资料来设计和决策,不能仅根据仅几年出现的极端水文事件就匆忙作出决策。三峡工程影响问题也是如此,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都是属于施工期运行或者是试验性蓄水,对三峡工程的影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何况三峡工程还没有正式蓄到设计水位,也没有一段的运行时间,其影响大小很难预测。三峡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优化调度研究,采用综合措施减少对下游的影响。极端水文事件对人类虽然有显著影响,但对于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干扰”,并不都是不利影响,也有有利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两湖治理应该从全局出发,应该放在较长的时间周期中来考虑。

  ——先简单,先当地,再考虑重大工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不利影响,两湖治理和开发应本着先简单、后复杂,先当地、后湖口的原则。由于两湖入湖支流缺乏控制性的水库枢纽和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特别是影响省会城市供水安全的湘江和赣江缺乏控制性调节水库,两湖地区只能被动地适应江湖关系的变化,使两湖地区用水安全容易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但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应该是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为第一条措施。两湖地区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应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废污水排放控制和水资源保护,提高用水的效率;其次是调整原有水库调度方式,在特枯水时间,电调服从水调,加强已建水库联合调度和应急调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两湖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第三,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在两湖入湖支流上新修一些控制性水库,如赣江上的峡江工程、昌江上的浯溪口工程,两座枢纽工程除发挥传统的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效益外,同时对鄱阳湖的水量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尤其为鄱阳湖枯水期的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程度。这些工程的建设,对于解决两湖缺水问题有重要作用,而对江湖关系和湖区湿地影响较少。总的原则是先解决容易的和自己的问题,再解决难的,影响全局的问题。

  ——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两湖湿地由于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和鸟类资源,均被列为国际湿地名录。由于人类对生物生态特性和需要的环境研究不深,简单给珍稀生物预留一片地方,或者人为给它们设计一个环境,效果如何需要实践的检验。尽量少的干扰或者破坏已经存在的环境才是我们努力做的工作,维持比较自然的、多样的栖息地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两湖湿地水位随季节和长江干流水位自然波动是生物习惯和依赖的环境,也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旦人为控制,就可能影响或者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如湿地枯季“一条线”特征,也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它可以出露大量滩地,为草地生长及鸟类生活提供了环境;为洄游鱼类提供指示信号;为湖区底泥和消落带暴晒,促进底质营养物质循环、削减藻类等优势物种、改善水体内源污染有很大的好处,枯季高水位对生态系统是有害处的。所以,对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应该依据长期的生态监测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

  ——建立流域综合和适应性管理。两湖水系复杂,涉及多个地县及行政区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众多利益相关者,试图采用统一的行政管理的方法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而应该采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流域综合管理和适应性管理的方法。流域综合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和交流的平台。如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涉及电力、水利、农业和城市等多个部门,建立在洪水和特枯情况下应急调度方案必须有各部门认可的应急预案及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根据生物群落和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不断调整管理的方法,采取适应性的管理模式。所以,建立流域综合管理的方法是未来两湖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卫报科学图片展示卫星眼中的地球
    人造岛屿、火山爆发、沙尘暴,玩惯了Google Earth的我们是否…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