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自然观来指导人的实践

作者:李宏斌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7

  近年来,人们普遍感觉到地球变了,变得不正常了,让人开始受不了。这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深入地思考一下,不难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上要立即改变了。

  在史前社会、原始社会时期,人与自然还是比较和谐的。自从有了私有制,人们就开始变得贪婪、无耻、不清醒,乃至于疯狂,完全无视于自然的痛苦和反应。特别是西欧进行工业化革命后,人类的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然的攫取、破坏、毁灭的速度和程度也随之发生了惊人的巨量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人的初衷和本意。在错误的认识的指导下,在极端自私地追求个人财富(或私有财产)的动机驱动下,在技术进步、大生产、人及社会的物质化这三大主要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二战后近五十年来“高消耗、高污染”的折腾,原本美丽的自然受到了惨不忍睹的破坏。换言之,当人类处于野蛮时代时,自然是文明的、是兴盛和谐快乐的;后来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时,自然却渐渐被逼进了野蛮时代,自然开始痛苦、萧条、乃至愤怒了。

  当前几种典型的错误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正确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理念。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良性关系,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又大大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加速了环境破坏的速度。我国在完善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等方面,也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

  当前,无论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还是在理论界,都存在着几类常见的、人们习以为常自以为正确的自然观。笔者概括起来讲,大致有5种表现:

  1.人是(或能成为)自然的主人。人是高级动物,人能主宰自然。笔者认为,正是这种主流认识才使得人类不知道尊重自然只知道向自然疯狂的索取。

  2.人定胜天。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没有仔细考虑“胜天”后的后果。

  3.自然界的物质(特别是资源)是巨量的,人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4.注意环境保护就是科学的自然观。笔者认为,当下低碳、环保的号召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片面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发展生产、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保护环境是不行的,但仅仅停留在注重保护的层面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并用科学的自然观来系统指导人类实践方能形成共识与合力、取得良效。

  5.环境被污染后是可以通过治理就能完全恢复的。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如由煤炭制成的英国工业革命(这个被当时和随后的较长一段时间被视为成功的典范、进步的象征、人类现代文明的代言人)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至今的环境污染。

  用全新的观念来正确认识自然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自然界呢?自然界有什么特点呢?笔者认为现代的人类至少需要从五个方面去把握这两个问题。

  1.自然不是没有生命、可以任人宰割的、冰冷的“物质世界”。自然界除了动物、植物等有机生命外,还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和相互作用的。

  2.自然是系统性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方式来看。自然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类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组成的有生命的有机世界(领域),另一类是由岩石、水、土壤等物体组成的无生命的无机世界。这两类世界既相对独立存在,又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也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3.自然的资源是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但是也存在着限制性条件。这个限制条件就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小于)自然物质再生的速度、人对自然的破坏速度和程度低于(小于)自然自我修复(自我恢复)的速度和程度。

  4.自然是有生命力的。人类的进步史就是自然逐步丧失生命力的过程(或历史)。社会在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就是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加速器,更加加强了这种破坏的程度和速度。人类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对自然进行的破坏的过程,只是这种破环在人类发展初期尚表现得并不那么突出,但是随着到了近代社会,特别是进入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全人类化、各国普遍大工业化的当今后,这种破坏和这个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

  5.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地震等各种自然现象都伴随着自然界各种能量的交换和能量方式的转换,同时也都产生了新的物质种类或新的物质运动、以及新的物质形态与状态。这些自然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自然在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在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候必然要产生和发生的质变行为与现象。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是温和的、良性的,但当它遭到人类长期的、超大规模的、超高速度的“改造”时,自然的修复能力就会爆发演变成愤怒的、超强度的甚至是恶性的自然灾害事件。并且,自然的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不是无限制的,并不是人类所有的“改造”所造成的恶果都能被自然修复。有些被破坏了就永远也恢复不了了,例如沙漠化、毒化、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极端气候或地质性灾变的频繁性突发性出现等。人类逼迫自然的很多行为已经让自然不堪重负、不能承受之重了。

  建立新型的科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首先必须要适应自然。我国古人很早就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适应自然这一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首要的且无条件的。物质第一、自然第一,人类第二。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待自然就要如同子女对待母亲一样,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会“关怀”自然。

  2.人必须敬畏自然。要把人定胜天的“胜天”观念转变为敬天、畏天的观念。人们必须明白两个原则:第一,自然力无论何时都远超于人力;第二,自然规律的变化总是决定人类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与人相关的各种规律都必须服从于自然的规律。

  3.人可以适度地利用自然。但绝不能是无条件、无限制的疯狂的、贪婪的行为。“杀鸡取卵”和“竭泽而渔”的过度滥用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人可以适量适度地改造自然。因为人是有能动作用的,有能力改造自然。但绝不能无条件、超高速度、超大规模地改造自然。自然生态系统的“履约率”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那么好。

  5. 人需求的限制和行为规制。人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太贪婪,人类想要的太多……人类再也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然,地球快受不了了。” 人类如果不限制自己的需求,即便是在解决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后面,人类也马上就要面临生态危机和由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人的欲望及需求、人口数量、人的消费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等等都需要进行限制,而不是片面的膨胀、毫无节制和过于全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不超出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其次,人的劳动也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才不会对自然造成无序地破坏。其三,人类的发展模式需要减速、需要减少内容。当前全球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一种“美式”模式中,以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过度消耗资源、过度浪费产品等为特征。各国也都踏入了“黑色消费”、“黑色增长”泥潭,其发展模式主要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依靠黑色的煤炭、石油为主的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二是以使土地和江河水染变为黑土黑水为特征的对环境的高污染。

  6.积极预防恶性迫害自然的事件的再度上演。作好重要防范或进行全球性禁止破环性的事件的发生,特别是核利用、战争、不知节制的发展性开发等。可怜的地球已经经不起人类的恶性折腾了。

  7.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依托自然的健康存在为基础。恩格斯在所著《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也在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并深刻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这些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有瑕疵:就是忽视了人在进化过程中始终不可缺少的来自于自然的物质供应,也即自然的物质保障作用。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新的、科学的自然观的基础上的,即坚持人与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坚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可分割和内在统一,以承认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不仅要支付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要支付其生态等其他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自然观才会引导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新型的科学的自然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树立新型的科学的自然观,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从技术层面、生产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能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的社会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使自然的生态保持平衡状态,为人类的长久存在和健康发展铺就环境条件和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能正确理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使得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摘要: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