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型城市的构建模式及选择路径探讨
摘 要:随着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意城市的建设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构建创意城市并不是先进城市的“专利”。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依托其独特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构建成创意城市。本文进一步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构建创意城市的可行性,并指出其构建的模式和选择路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创意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而目前对衰退或枯竭的定义是指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五年的开采时间。根据这一定义,我国已确定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面对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保持城市竞争优势,必须要探寻出城市发展的新途径,否则难逃城市消亡的悲剧。而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想实现经济的转型并再确立和提升其城市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从全球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发展创意产业,构建创意城市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打造创意城市,能够吸引文化创意人才与团体,推动创意产业的兴起,从而赋予城市以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进而以创意的方法解决城市发展受阻等实质问题。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构建创意城市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并重新确立其竞争优势。
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势分析
从构建创意城市的基本条件来看,资源枯竭型城市无疑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为:
资源枯竭型城市拥有较强的动力去构建创意城市。Hall(1998)在《城市的文明》中指出:拥有高度创意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旧秩序正遭受挑战或刚被推翻的城市。因此,危机感是决定城市创意意识、创意氛围的重要指标,如1600年前后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维也纳、伦敦等城市都是在城市充满危机、冲突和混沌的时期所构建成的独具魅力的城市。而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无疑面临着较强的城市发展危机感,因而也就越有动力构建创意城市。
与其他城市相比,资源枯竭型城市拥有丰富的工业遗存,而这正好是发展创意经济的媒介。利用这些丰富的工业遗存,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以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和技术力量为支撑,培育并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一项或若干创意产业基地,或是大力发展以工业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服务行业,将现有的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或廉价的私人工作室,以推动创意经济的形成。
从国内外先进创意城市的构建进程来看,大多数创意经济都是依靠着早期廉价的房价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Glaeser(2004)进一步指出城市蔓延(sprawl),即城市的居住条件,尤其是房价,是构建创意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与其他城市相比,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处于二线城市,房价较低,因而有利于推动创意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不足分析
在具备构建创意城市的一些基本条件的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也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对创意经济的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较弱。城市的组织和管理偏向遵循传统的运作方式,没有全盘的创新发展战略,创意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城市,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其缺乏发展创意经济的有力支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队伍的素质以及结构还不够完善,且缺乏高层次的创意人才,使其构建创意城市的后续动力不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硬件设施,如社会研发能力、信息和通讯的可获得性、各类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相对较弱,使其构建创意城市的能力不足。
资源枯竭型城市构建创意城市的模式
根据Hospers(2003)的观点,创意城市有4种类型:一是技术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多为新技术得到发展或者甚至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一般是由一些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通过创造既相互合作又专门化分工并具有创新氛围的城市环境而引发城市的繁盛;二是文化智力型城市,与技术创新型城市相反,这类城市偏重于“软”条件,由主张改革的艺术家、哲学家、知识份子的创造性活动引起文化艺术上的创新革命,随后形成了吸引外来者的连锁反应;三是文化技术型城市,这类创意城市兼有以上两类城市的特点,技术与文化携手并进,形成了所谓“文化产业”;四是技术组织型城市,技术组织型城市是在政府主导下与当地商业团体公私合作推动创意行为的开展,例如人口大规模聚居给城市生活带来了生活用水的供给,基础设施、交通和住房的需求等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原创性解决方案造就了技术组织型的创意城市。
因此,每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依据其自身的特色和条件选择恰当的构建类型。技术相对薄弱的城市可以注重发展文化型的创意城市,反之,文化相对薄弱的城市可以发展技术型的创意城市。当然,城市是有生命的。如果城市的特色和条件发生转变或得以进一步提升的话,可以转而构建其他类型的创意城市,如文化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意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构建创意城市的路径
虽然Hospers(2003)认为人为的制造创意或者“构建”知识密集型城市只是一种幻想。Mommaas(2004)也指出许多著名的创意城区,如巴黎的蒙马特、纽约的苏和区,它们从来都不是规划出来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其他创意城市的成功经验,通过一些途径来培育创意环境、增加创意产生的机会,从而促进创意城市的形成。
(一)制定构建创意城市的规划,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规划是构建创意城市的先导,政策是构建创意城市的保障。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借鉴其他先进创意城市的普遍做法,成立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等相关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创意产业发展,并可根据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创意产业五年乃至十年发展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以及功能布局和推进措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并按职责分工加强对创意产业的行业管理和企业服务工作,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建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与创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为创意中小企业提供软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服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创意企业注册资金,放宽年检,对初创企业进行贴息,以吸引投资者进入创意产业;积极推广新诞生的创意理念或产品,激发创意产品的大众化消费。
(二)搭建创意平台,优化创意环境
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或各类机构的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搭建创意产业互利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积极组建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同时鼓励和支持创意产业协会、创意产业培训中心等其他各种创意产业中介机构发展,为创意企业提供网络、技术和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此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还需进一步优化创意环境,具体如下:
加强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创意能力。构建创意城市,创意人才是关键。为了能够推动创意城市的构成,政府需加强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通过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政策杠杆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创意人才来投资和工作,或通过创意培训等方式重视培养本土的创意人才。
促进大学与城市互动,增强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学对创意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在创意城市中主要起到人才吸铁石与人才输送器的作用,还在于大学是科技与产业结合的中心,是提高创意城市文化技术水平的直接推动力量。因此,促进大学与城市互动对构建创意城市而言十分重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与本地高校的名牌或强势学科为依托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以大学为核心建立科技园区、创意社区等,创办大学创业基地,发挥大学的智力优势。
加大创新投入,形成合理的城市创新体系。创新是创意城市必须具备的功能,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创意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世界先进城市的经验表明,增加研发等创新投入,形成合理的城市创新体系对创新水平的提高非常关键。因此,政府要逐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此外,还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研发的强有力的主体。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创意人才提供生态环境。在当今开放的全球化市场中,人才与资本的流动性都大大增强,如何吸引并留住具有创意才能的人,是各个城市日渐关注的议题。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创意人才的需求,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便利设施建设,为创意人才提供舒适、安全、生态的人居环境,丰富的文化设施和城市公共生活,富有特色而又精致的城市建筑和空间,便捷的信息网络等等。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净化知识创新环境。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核心资产,故构建创意城市,保护知识产权是关键一环。首先要制定健全知识产权法,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创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有关知识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利益的良好氛围,组织对重点群体的培训;最后,要大力扶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城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快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知识创新环境。
加强创意城市的形象设计,以提升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在创意经济的时代,各大城市都竞相标识自己为“创意城市”,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推销自己。而如何构建创意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不仅要投资基础设施,还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去加强对外交流,树立城市的创意形象,以发挥它们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因为城市形象在创意经济时代是吸引企业和人才的关键因素(Hospers,2003)。
(三)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创意经济主体
立足现有的文化资源以及工业遗存,构筑有竞争力、附加值高的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大力鼓励民间和外商投资创办创意企业,完善创意经济的主体,并引导优势创意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建立若干品牌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企业集团,从而带动城市创意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结论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那么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要想发展其经济并让其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仅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的道路,必须进行转型,即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向创意性城市转型,以创意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转型中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其转型路径选择,主要通过制定规划、搭建平台及整合资源这三方面来达到转型,最终取得经济转型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汤培源,顾朝林.创意城市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2.Hall,P.G.Cities in civilization[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8
3.Hospers,G-J.Creative Cities: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J]. Knowledge,Technology,and policy,2003(16)
4.Landry,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
5.李世泽.西部地区创意城市的构建思路——以南宁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