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黑土区内土壤肥沃,是发展农业的天然宝地,被誉为中国的“北大仓”和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近年来由于耕作不合理、过度开垦以及在开发建设中忽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土壤持续恶化,人与黑土地的自然和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更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供给息息相关。“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加态保护,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有十分重要意义。
经济转型与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十二五”规划中的第一部分就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其中的内涵之一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此促经济转型、促科学发展。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正确的价值观。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将自然界承载能力与人们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辩证统一,通过正确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目前的任务应该是在实践中探求符合“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和土地生态变化趋势,使得人与土地的相互作用沿着这种变化趋势发展,促进人与土地关系进一步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纯自然主义地对待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而保护,完全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不关注地方经济发展,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就难以长久保持下去。相反,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表现之一。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黑土地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土地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黑土带是我国玉米带的核心,也是重要的肉、乳生产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产品的生产大户,可以说黑土地是中国重要的“米袋子”、“奶瓶子”、“肉铺子”。黑土区毎年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3左右。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粮食生产形势的冷暖,如果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将对全国粮食供求产生重大影响。黑土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土地重用轻养。传统耕作方式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注重养地,最明显的表现是农民把作物收成后的残留物如玉米的秸秆(甚至根茬)从地里收走——作为薪柴烧掉,失去了秸秆还田保护营养土质的作用;目前,东北农村作物秸秆还田比例仅在5%左右。并且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急功近利的思想,农民对土地只求产出,种植体系单一,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这些都导致了土壤有机质的收、支失衡。据调查,黑土区 85%的土地处于养分的亏缺状态。二是掠夺式经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由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都使用上了小拖拉机翻耕农田,由于小型农机具田间作业次数的增加,对土壤压实作用明显增大,土壤有效土层变薄。国内外研究表明,频繁翻动使土壤孔隙增加,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这样会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破坏土壤结构。由于没有一套科学耕作和管理措施,黑土构型被破坏,旱涝灾害加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三是生态环境脆弱导致荒漠化扩展。约占东北大平原面积1/3的西部,分布有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的风沙土。由于各地政府过多注重发展速度,对黑土区开垦保护和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许多原来有植被覆盖的风沙土变成了流动沙丘,而且这里的流沙有向东北平原中部地区扩展的趋势。四是大规模农业开垦使部分湿地遭到破坏。黑土区是我国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因大规模农业开垦,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资料显示湿地面积已减少了一半,虽然现在这里已不再继续开荒,但湿地保护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如,上游水库建设影响湿地的水状况,一些堤防工程阻断了湿地水体的连续,“三废”排放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湿地水质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