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智库”建设

作者:赵秀玲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1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点,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党和国家更贴近农村农业农民实际,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顶层设计, 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九大更是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机遇。然而,如何振兴乡村,怎样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国家发展,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探索创新,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乡村“智库”建设至为重要和紧迫,它不仅可为乡村振兴注入内在动力,对于国家“智库”和国家战略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可轻忽乡村“智库”建设


  所谓乡村“智库”,主要是指面向农村、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的所有智力和智慧支撑。这既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乡村发展成立的研究机构,也包括社科院系统、高校院所等建立的乡村问题研究单位,还包括基层社会内部建立的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的各类组织。在不少人眼里,乡村“智库”建设与乡村治理一样,处于国家发展的边缘地带。这既取决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对立观念,也与对乡村“智库”的误解和误读有关。其实,乡村“智库”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乡村“智库”是整个国家“智库”的一部分和坚实基础。国家高端“智库”直接决定国家政策走向和战略发展方向,无疑具有关键作用。但并不能因此忽略乡村“智库”。这是因为:第一,没有优秀的乡村“智库”,国家“智库”是不完整的。第二,没有可靠的乡村“智库”,国家高端“智库”也就失去了重要支撑。


  乡村“智库”具有地方和民间优势,其扎根基层的实践是一笔宝贵资源,可丰富、充实、激活整个国家“智库”内涵。近些年,在乡村“智库”建设中,就有不少高学历人才投身乡村“智库”,如广东珠海西滘村的“一元年薪”聘请博士当村长助理。可以说,乡村“智库”不仅有助于乡村治理,对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也不无启示。


  乡村“智库”建设可为乡村治理安上“大脑”,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插上翅膀。应该承认,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乡村。乡村“智库”建设就是为广大乡村装上“大脑”与“翅膀”。可以设想,当乡村“智库”在全国星火燎原般兴起时,何愁没有乡村善治?城乡关系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提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乡村“智库”建设存在局限


  目前,我国乡村“智库”建设有不少探索,也取得显著成绩。乡村“智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组成的外援型,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打造的“首个农村发展智库平台”。二是由乡村社会建立的内生型,如浙江兰溪的“强村支书智囊团”、广东信宜金垌镇的“村官沙龙”。三是内外兼备型,如不少地方建立的“乡贤智囊团”。不过,整体而言,乡村“智库”还比较粗放、过于随意松散,更缺乏理性自觉。


  首先,乡村“智库”建设过于重视经济,相对忽略政治、道德、文化,形成严重失衡状态。经济发展是当前乡村“智库”建设的根本点、出发点和发力点,因为脱贫攻坚在我国已进入关键期,没有农村经济发展,一切都会失去基础。不过,当乡村“智库”建设过于集中在单一的经济型,缺乏政治、道德、文化等维度时,就会带来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影响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甚至走向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也降低了乡村治理的品位与水平。二是影响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内生动力。乡村经济发展固然与直接发展经济相关,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离不开政治、道德和文化的引领与内动力。


  其次,乡村“智库”建设还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缺乏现代“智库”的内涵与功能。现代“智库”的核心价值即“专业、独立、前瞻和多元”。以此为标准,当前中国乡村“智库”的专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这是制约乡村“智库”有效发挥作用的最大短板。如当前不少乡村“智库”人才多为县乡镇退休老干部、前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志愿者、经济能人等,其专业化程度与现代社会分工距离较大。而其他诸如环保、林业、监管、政治、文化、法律、安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则更为缺乏。另外,乡村“智库”人才受制于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眼光水平,多缺乏独立的主体性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无法发挥“思想加工厂”功能,这势必导致乡村“智库”成果缺乏文化与思想的含金量,也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文化与思想“智库”。


  最后,乡村“智库”的多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单一、零散甚至孤立的态势比较明显。目前中国乡村“智库”建设有不少地方创新,但却散落于全国各地,没有形成规模。这种单一、零散和孤立状态是初创期之必然。这既表现在外援型乡村“智库”的各自为战,随意性很强;也表现在内生型乡村“智库”的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还表现在内外兼顾型乡村“智库”的有限性与盲目性。事实上,在县、乡镇、村之间的“智库”也未得到资源共享、有效融通和协调发展。当乡村“智库”彼此孤立时,其效力就大打折扣。


  乡村“智库”建设构想


  我国的“智库”建设还刚刚起步。在中国“智库”建设中,乡村“智库”更处于较低层次。不过,我们不能只以发达国家为绝对标准,而要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智库”。


  第一,以整体系统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乡村“智库”建设作为一盘棋来思考。一是要处理好乡村“智库”与国家高端“智库”的关系。二是将乡村“智库”与整体国家“智库”统合起来,实现相互助益、协同发展。因为国家与乡村在“智库”建设中各有侧重:一个重视宏观、顶层设计、长远战略发展,一个是丰富多样、灵活快捷、有草根智慧、接地气。两者需取长补短、互相增益,尤其是对于乡村“智库”,要从国家“智库”中获益,突破自身局限与困境,避免单一性、碎片化与封闭性。三是建立全国各地乡村“智库”联通网络,避免各自为政局面。目前,乡村“智库”也有一些联动,但尚未建起一种紧密、有序、高效的联动机制,更缺乏这方面的理性自觉,这就影响乡村“智库”的资源共享与相互促进。除了县、镇、村三级联动,镇与镇、村与村也要有联动机制。只有当乡村“智库”成为一个内外统一、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得益彰的整体,加大结构的科学优化力度,注入现代思想、理念与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


  第二,加大乡村“智库”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通过制度创新使之成为精英人才的集聚地和蓄水池。乡村治理和乡村“智库”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才。要改变乡村精英人才大量外流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是可通过相应政策吸引更多外来人才进入乡村,如近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就吸引和汇聚了不少人才,尤其是创业创新人才。二是鼓励更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投身于乡村治理,进一步充实乡村“智库”。调研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参与到乡村精准扶贫,他们既作创客,又为村庄脱贫发展出谋划策,成为未来村庄“智库”的新生力量。三是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智库”中的作用,尤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从城市退休的人才回乡为本地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乡村自身人才的培训力度,将乡村人才培训纳入乡村治理与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内外互动、开放多元、科学有效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


  第三,强化乡村“智库”建设中的“文化软实力”,以突破时下“经济型”乡村“智库”局限。21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至为重要。无论国家治理还是乡村治理,都不应忽视文化维度。因此,未来乡村“智库”建设应树立科学均衡发展理念,即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政治、道德、文化等“软实力”投入力度。在强调乡村“智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防止文化建设等的表面化、世俗化、封建迷信倾向。只有这样,乡村“智库”才能突破单一经济型发展模式,进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精神的整体系统发展之中,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


  目前,中国的乡村“智库”多以“智囊团”命名,离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尚有较大距离。这就需要今后在发挥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智慧”的基础上,加强其现代“主脑”的建设,并将两者紧密融合起来,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92岁院士陈清如:赋予时间以荣光
陈清如院士与毕业生在一起。   一个人怎么对待时间…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