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法规与标准 >> 文章正文 | ![]() ![]() |
|
||||||||||||||||||||||||||||||||||||||||||||||||||||||||||||||||||||||||||||||||||||||||||||||||||||||||||||||||||||||||||||||
| ||||||||||||||||||||||||||||||||||||||||||||||||||||||||||||||||||||||||||||||||||||||||||||||||||||||||||||||||||||||||||||||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技术规范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河北省林业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6 | ||||||||||||||||||||||||||||||||||||||||||||||||||||||||||||||||||||||||||||||||||||||||||||||||||||||||||||||||||||||||||||||
生态建设和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天然林资源受到严格保护,木材生产逐步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转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渐次展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始实施,全社会办林业形成气候,林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系统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使得河北省成为该工程的重要建设区域。 为使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指导和监督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特制定《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提出并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河北省林业局防沙治沙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河北省林业局防沙治沙工程管理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黄选瑞、姚清亮、鲁少波、张进献、王泽民、李宗领、赵亚辉、赵淑琴、贡克奇、任保俊、魏红侠。
本标准适用于经国家批准的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本标准明确了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分区及其相应的退耕还林建设方向;规定了退耕地选择标准、作业设计要求、退耕还林营造林技术标准和退耕还林检查验收方法和标准。并以附录的形式提出推荐的退耕还林营造林模式。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72-1981 林木种子检验方法 GB 6000-198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GB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 GB 7908-1987 林木种子 GB/T 16453.1-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LY 1000-1991 容器育苗技术 国务院[2002]《退耕还林条例》 林退发[2001]550号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 林造发[2002]92号 《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林退发[2003]90号 《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 办沙字[2003]41号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年度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林退发[2001]521号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分为6个类型区:冀北坝上高原区、冀北山区、冀西北山区、冀西山区、冀东山区和河北平原区。各区范围、特征和退耕还林建设方向详见表1。 表1 河北省退耕还林建设分区表
4 退耕地选择 —— 坝上农牧交错区风蚀沙化、盐渍化严重的耕地。 —— 250以上坡耕地优先安排退耕。 —— 太行山、燕山山地大中型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坡耕地, —— 太行山、燕山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坡耕地。 —— 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淀等周边耕地。 —— 滦河、永定河、唐河、滹沱河、潮白河、滏阳河和漳河等河流两侧一定范围内耕地。 —— 黄河、永定河等河流故道风蚀沙化严重的耕地。 —— 公路、铁路两侧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 —— 清东西陵周边、西柏坡等主要风景名胜区一定范围内耕地。 —— 其它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的耕地及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休耕地和未承包到户的耕地不得列入退耕地范围。 因生态建设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后,可以纳入退耕还林范围。 河北省林业局批复的县级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规划、审核通过的年度实施方案。 以乡镇(国有林场)为单位,按村(工区)设计到小班地块,落实到组、户。 —— 落实本年度的作业小班、退耕农户; —— 营造林施工设计; —— 种苗生产供应、林业管护及配套基础设施施工设计; —— 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力安排; —— 工作量、施工材料、用工量测算与投资预算。 作业设计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或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作业设计应在施工作业前完成,成果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实施,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遵照林退发[2003]90号《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中第二章要求进行。 遵照林退发[2003]90号《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中第三章要求进行。 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表和作业(施工)设计图三部分组成。作业设计说明书以县为单位编写,工程量较大可以按乡镇(林场)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基本情况; —— 设计原则; —— 范围与布局; —— 营造林技术设计; —— 种苗组织设计; —— 配套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 施工组织设计; —— 工作量与用工量预算; —— 投资预算; —— 效益评价。 6 营造林技术标准 退耕地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荒山荒地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或封造结合方式。 6.2树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入深层土壤根系,能以根蘖和压条繁殖以及匍匐茎保护土壤,耐瘠薄、抗干旱,耐盐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乔灌木。 提倡营造混交林,不宜营造大面积纯林;单个无性系集中连片造林面积不得超过50hm2,单块纯林面积不得超过100 hm2。生态林的混交比例不得低于30%。 6.4.1混交类型 退耕还林主要采用混交造林模式,优先选用以下混交类型: a) 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 b) 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 c) 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d) 乔木与灌木混交。 6.4.2 混交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a) 带状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b) 块状(局部)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退耕地; c) 株间混交:适用于瘠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栽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草中稀疏栽植耐干旱、瘠薄的乔木。 6.4.3 混交比例 混交比在30%以上。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比应大些,并以灌木树种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比重。 根据退耕还林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造林密度, 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B。 6.6.1 整地时间 在不形成风蚀的情况下,一般在雨季前或雨季整地。 6.6.2 整地方法 根据立地条件、选用树种等情况确定整地方式,一般采用: a) 鱼鳞坑整地:在水蚀、风蚀严重的荒山荒地、退耕地(坡耕地)一般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鱼鳞坑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0.5m~1.2m,短径0.5m~1.0m,埂高0.2m~0.3m。坡面上坑与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 b)水平沟整地:适于土层浅薄的丘陵、沟壑荒地或退耕地。沿等高线布设,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沟长4m~6m,沟底宽0.2m~0.4m,沟口宽0.5m~1.0m,深0.4m~0.6m。沟内留档,档距2m。种植点设在沟埂内坡的中部。 c)反坡梯田: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造林地。田面向内倾斜3°~15°反坡;宽1m~3m,长度不限,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保持在1%以内。 d) 穴状整地:平原地区杨树及经济林树种造林、山区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地或退耕地。品字形配置,平原地区整地规格为长宽深0.5m~1.0m;山区整地规格为长宽深0.3m~0.5m。 以小班为单位配置造林模式。地形破碎的退耕地提倡采用局部造林法。 6.7.1 直播造林 对于种粒大、宜发芽生根(如山杏、柠条等),且种源丰富的树种主要采用直播造林。 6.7.2 植苗造林 一般树种提倡植苗造林。在起苗、运输过程中应防止苗木失水;裸根苗栽植必须保证栽直且根系舒展;容器苗必须拆除根系不宜穿透的容器。 6.7.3 扦插造林 在地下水较浅的沙质土壤,可采用扦插或埋干造林方式,扦插深度一般大于50cm。 —— 播种造林执行GB 7908标准; —— 裸根苗执行GB 6000标准; —— 容器苗执行LY1000的规定; —— 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GB 2772的规定。 —— 未制定国家标准的苗木类型和树种,以及有条件或需特殊处理的种子、苗木另行规定。 经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工程。 —— 退耕还林工程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 历年退耕地还林保存情况; ——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后第三年保存情况。 7.3.1引用的技术标准 —— 林退发[2001]550号 退耕还林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 —— 林退发[2001]521号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 —— GB6000—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 GB7908—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 GB/T15776—95 造林技术规程; —— LY/T1000—91 容器育苗技术。 7.3.2 经济林、生态林认定 按照林退发[2001]550号《退耕还林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中第3、4条标准认定。 7.3.3 造林、保存合格标准 造林合格标准以造林成活率来反映。造林成活率标准分两级(见表2),合格的列入当年造林完成任务;不合格的经补植验收合格后方可列人造林完成任务。 表2 造林成活率标准
造林保存合格标准以株数保存率来反映。保存合格标准为张家口市全部及丰宁、围场两县保存合格标准为株数保存率≥65%,其它地区株数保存率≥80%,或郁闭度≥0.2。 经济林保存合格准为株数保存率≥85%。 按照林退发[2001]521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中,第十五、十六条技术标准进行。 7.4.1 样地比例 调查样地比例要求。当小班(地块)面积在10hm2下时,调查面积不少于造林面积的3%;小班(地块)面积在10hm2—30hm2,调查面积不少于造林面积的2%,且不低于0.3hm2;小班(地块)面积为30hm2以上时,调查面积不少于造林面积的1%,且不低于0.6hm2。 7.4.2指标计算方法 7.4.2.1 年度指标计算 —— 面积合格率=(合格总面积/调查总面积)×100%; —— 生态林比率=(合格生态林面积/合格总面积)×100%; —— 经济林比率=(合格经济林面积/合格总面积)×100%; —— 混交林比率=(混交林面积/调查总面积)×100%; —— 苗木合格率=(造林地中二级以上苗木总株数/实际用苗总株数)×100%; —— 良种使用率=(直播造林中使用良种的面积/直播造林总面积)×100%; —— 作业设计率=(有作业设计的面积/调查总面积)×100%; —— 管护率=(有管护措施的面积/调查总面积)×100%; —— 经济林水保措施率=(经济林采取水保措施面积/经济林总面积)×100%。 7.4.2.2 上年度补植指标计算 补植合格率=(补植合格面积/应补植面积)×100%。 内容、方法按照林退发[2001]521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中,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技术要求进行。 附 录 A 树种选择和混交形式。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树种有所不同,应该按照坝上高原和坝下山地进行选择。乔木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桦树、榆树、杨树、椴树等为主。灌木以白蜡、沙棘、柠条、荆条、杨柴、紫穗槐等为主,草本以多年生草本为主。 混交形式采用带状混交。乔草混交方式可按2行乔木6m~8m草带配置;灌草混交方式可按3~4行灌木、5m~6m草带进行配置。草带实行隔年隔带打草制度。执行此种配置乔灌草造林乔灌草达到每亩最低造林株数的可全部按林地计算面积。 整地与栽植。造林采用穴状、鱼鳞坑、水平阶或聚流水平沟与鱼鳞坑结合整地,沿等高线按品字形排列;种草以犁耕整地或点播小坑整地为主。乔木造林密度栽植不少于1800株/hm2,灌木不少于2550株/hm2。种草带播种45/ hm2~75kg/ hm2。 栽植以1~2年生实生裸根苗植苗造林为主,春秋季造林均可。柠条等可直播造林。部分树种可采用容器苗在雨季进行造林。植苗造林一般每穴一株,成活株数每穴多一株的按一株记。 裸根苗造林要做好苗木起苗、运输、假植等各环节的管理,严禁失水。栽植前要进行ABT生根粉浸根、蘸根等技术处理,土壤较差的地区要应用保水剂、地膜覆盖等抗旱措施,确保造林成活。 本模式适合冀北坝上高原区的农牧交错区大量需要牧草地区的匹配荒山和坝上荒滩草地。 树种。阳坡还林宜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山杏、柠条、油松、侧柏等树种。阴坡半阴坡立地条件稍好,可选择落叶松、沙棘等。 整地。鱼鳞坑整地,标准70cm×50cm×30cm,品字形排列。由于干旱坡石质化较严重,土壤少,整地时注意收集表层仅有的一点土壤,以便栽植时回填到苗木根系等关键部位。 造林。春季或雨季造林,落叶松2年生以上合格苗木,油松应尽量使用容器苗,苗木一律用生根粉水溶液或泥浆蘸根。 配套措施。在坡面破碎区,要采取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或边埂,并在边埂上栽植紫穗槐等护坡。 本模式适合于山丘干旱阳坡退耕还林。 树(草)种选择。核桃、柿、板栗、枣;宿根饲草主要种类:紫苜蓿、沙打旺、草木樨、黑麦草等。 整地与栽植。核桃或柿采用大穴整地,规格为80cm×80cm×80cm,株行距4m×5m,栽植密度495株/hm2,冬前栽植优质壮苗,栽前施足底肥,栽后浇水,覆土防寒保湿;饲草于春季随整地随播种,饲草可按3m宽种植在行间,当年草盖度不小于0.2。 在山地丘陵土层较厚,立地条件及土壤肥力相对较好,集中连片的退耕地还林和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可采用此模式。 整地。按3m~4m的高差在自然坡面上沿等高线依山就势开挖深宽各1m以上的水平沟,表土回填,整修成里低外高宽2m左右的环山水平梯田。。 树种。在山顶地段选择油松、侧柏、刺槐等耐瘠薄、耐干旱树种,在山坡坡面选择花椒、板栗等干果经济林,在坡底沟谷选择苹果、梨等果树或农作物。 栽植。乔灌草立体配置。即在水平梯田台面上按2m~3m的间距栽植板栗等乔木经济树种,在新坡面中部栽植紫穗槐等灌木生物护坡,对坡面上的荒草带进行保留。两年以上果树苗,人工栽植,栽时蘸生根粉水溶液或泥浆,栽植密度2.5m×3m;紫穗槐等灌木密度应大些,40cm×40cm为宜。 燕山南部、东部低山丘陵地区海拔500m以下的退耕地。 整地。除25°以上陡坡及坡面破碎地带采取鱼鳞坑整地外,坡面整齐、坡度平缓地采用隔带水平沟整地或漏斗式集水坑整地。 树草种选择。山脊梁峁选择保持水土能力强、耐干旱、耐瘠薄、抗寒的柠条、沙棘等灌木,山腰经济林选择抗旱、耐寒的山杏、仁用杏为主,阳坡中下部可选择核桃、花椒等干果经济林树种,草种选择紫花苜蓿、沙打旺等,河谷沟道选择速生的剌槐、臭椿、河北杨、旱柳等用材林树种。 配置方式。灌木采用沿等高线带状混交,经济林树种与优质牧草带状间作,用材林树种以乔木与乔木混交为主,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营造纯林。 燕山南部、东部低山丘陵地区。 A.6.1.1 春季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主要树种。山杏、榆树、枸杞、油松和沙棘。 混交方式。榆树、枸杞混交、油松、沙棘混交两种配置方式。 造林模式。在地势平缓的退耕地,以营造山杏混交林为主;在15°~20°的山坡地,以营造榆树、枸杞混交林为主;20°~25°山坡地,以营造油松(容器苗)、沙棘混交林为主。 A.6.1.2 雨季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主要树种。油松(容器苗)、沙棘和柠条,混交方式为:油松(容器苗)、沙棘混交和柠条、沙棘混交。 造林模式。在20°以下山坡地营造油松(容器苗)、沙棘混交林 ;在25°以上山坡地营造柠条、沙棘混交林。 全省干旱浅山区退耕地造林。 侧柏与火炬树按6:4混交栽植。冬天采用截干方式栽植火炬树,翌年雨季栽植侧柏容器苗。也可以采用侧柏与黄栌混交造林。 河北省石质山区,尤其适合于名胜风景区和道路两侧的退耕地。 树种选择。根据乔灌木不同树种经济学特征,按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乔木以落叶松、油松、云杉、侧柏、桦树、榆树、刺槐、山杨、椴树、黄栌、楸树、五角枫、柞树、板栗等为主。灌木可可选择山杏、拧条、沙棘、稠李、山丁子、荆条等。 整地与栽培。采取沿等高线鱼鳞坑整地,实行品字型形排列。根据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整地规格,乔木栽植行距为2m~3m,株距为2m~3m。主要采用营养杯造林或实生苗植苗造林,采用裸根苗选择一级苗木,栽植要领是深送、高提、不窝根、扶正、挤严、踏实。灌木树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混交形式和栽植密度,山杏、柠条等也可实行直播造林。 适宜冀北、冀西北坡度大于16°以上山区退耕地。 整地。除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坡面破碎地带采取鱼鳞坑整地外,其它地段采取反坡梯田、隔带水平沟整地。 树草种选择。选择喜光耐干旱、抗寒的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为主栽树种,配置耐寒、抗旱、耐瘠薄、根系萌生力强的蒙古栎、桦树、山杏、沙棘为伴生树种,草种选择紫苜蓿、沙打旺、草木樨、黑麦草等。 配置方式。针阔混交为主,均采用行间、带状、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等多种混交方式,混交比例为针叶树50%、阔叶树20%、灌木30% ,阴坡应加大针叶树比例、阳坡应加大灌木比例,在鱼鳞坑、水平沟内栽植针阔叶树,埂外栽植柠条或沙棘,水平沟隔坡上种植紫花苜蓿等,播种量为45kg/ hm2。 本模式适宜于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塘坝分布较多的山地丘陵退耕地。 树种选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萌芽力强,枝叶繁茂,耐刈割等的落叶松、樟子松、柠条、沙棘、沙柳等乔、灌木。 带状栽植。将以上树种沿山坡等高线栽植形成林带,灌木树种每条林带3~5行,品字形配置,株距为1m~2m、行距为1.5m~3m;乔木树种每条林带3行,栽植点互相错开,株距为1.5m~2m,行距为2m~3m.每年要控制其生长高度,使其形成矮林,生长前5年高不超过2m,后10年不超过3m~4m。每条林带间距5m~8m,里面可种草或保留原植被,水平相邻的林带间要留缺口,以利营林作业。 丛状栽植。仍沿山坡等高线,每丛灌木均3m配置,每丛灌木占地5m~6m2,丛间距离上、下留出3m,进行品字形交错配置。 栽植与初期管理:灌木可采取直播和植苗。不管是直播还是植苗,前3年灌木主要生长地下根,枝叶生长较慢,所以3年后要对其进行平茬。平茬时要用锋利的铁镰和镢,不使其留茬劈裂。 乔木林多采用植苗。落叶松、樟子松植苗造林。刺槐也可直播,除了用于庇阴、防风沙的乔木林,其它的第二年要定杆1m~1.5m,控制主杆生长高度,3年后在6月、11月都进行修剪,采取矮林技术,使其形成灌丛化,增加枝叶量。 冀北坝上高原区。 树种选择。选择枸杞、柽柳、沙枣等抗盐碱树种造林,进行生物排碱。选用实生良种壮苗。 整地。整地在栽植前一年进行,其方法有两种,A型整地:每隔5m~8m挖深80cm的水平沟排碱,沟内的土培埂,埂高50cm,埂顶宽50cm;B型整地:每隔30m挖一条深宽各1m的排碱沟,在两沟间进行穴状整地,挖50cm×50cm×50cm的植苗穴,行距为2m~3m。 造林。用A型整地方法的在春季或雨季进行枸杞植苗造林,在埂上挖30cm×30cm×30cm的植苗穴;用B型整地方法的在春季或雨季进行枸杞或怪柳植苗造林,穴内栽植1~2年生壮苗,栽时要注意分层埋土,注意舒展根系并踩实,埋土高于原土印4cm~5cm。栽后沟面撒松土1cm~2cm以利保墒。 适宜在冀北坝上高原区盐碱滩地、冀西北山间盐碱地、沿海盐渍化地区推广。 树种选择与造林模式。根据退耕地的立地条件不同,适地适树地选择树种及造林模式。地势平缓,肥力较好可选择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榆等乔木树种与草或金银花等药用植物混交;在风口、流沙较多、土壤瘠薄的土地上可考虑柠条、沙棘、沙柳、枸杞等耐干旱、抗风蚀灌木与草(药)混交。草本为多年生牧草。 整地与栽植。栽植乔木和灌木的,采取穴状或沟状整地。草本可犁耕整地。乔灌混交的乔木造林按单行或双行配置,原则上株行距2m×2m至2m×3m,灌木按1m×2m至1m×3m栽植,带宽10m~18m,栽植密度2550株/ hm2~4995株/ hm2。灌草(药)混交的,栽植灌木3~5行,间草带宽5m~7m,灌木株行距1m×1.5m或1m×2m,灌木栽植株数不少于2550株/ hm2。乔草混交的,乔木原则上按1.5m×2m(3行)×7m或1.5m×2m(4行)×9m配置,栽植密度不少于1650株/ hm2。乔草、灌草结合的模式,各树种的造林密度不得低于规定密度的90%。按上述模式造林的按林地面积计算。 一年生(针叶树两年生)以上的实生苗植苗造林,春秋季造林皆可,柠条可在雨季直播造林,直播时间第一次透雨后进行。栽植要连续抚育管理3年,以除草、定株、松土和防治病虫害为主。 适宜在冀北坝上高原区盐碱滩地推广。 树种选择。乡土优良树种优先,以北京杨(或榆树)为主要造林树种。 造林。林草带在设计时,林带宽为50m,株行距为2m×3m,整地规格为80cm×80cm×100cm,整地时间为春季,栽植时间为秋季。苗木选择1年生北京杨,地径2cm以上,苗高2m以上,栽植时进行截干;白榆为2年生一级苗木。栽植时浇足水,踩实,封好穴。栽前对苗木根部采用ABT生根粉进行处理。栽植后对幼木连续抚育三年,以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为主,同时要修整坑堰,抹芽定干,并加强管护。 种草。草带宽100m,草种为优质豆科多年生牧草沙打旺或乔木科牧草披碱草等。播种之前先整地,所有的地块均深翻细耕,然后整平。在雨季,第一次透雨后播种,深度为3cm~5cm,覆土厚度为2cm左右,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法播种,为防止鸟害,种子采用驱避剂拌种处理。 适宜冀北山地及其冀北坝上高原区推广。 树种选择与造林模型。根据退耕地的立地条件不同,适地适树地选择树种及模型。一是对于地形平缓,肥力较好的耕地,可选择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榆等乔木树种与柠条、沙棘等灌木混交,也可选择樟子松、落叶松、杨、榆等乔木树种与金银花等药用植物混交;二是对于在风口、流沙较多、土壤贫瘠的耕地上,可考虑柠条、沙棘、沙柳、枸杞等耐干旱、抗风蚀灌木与草(药)混交。草本采用多年生牧草为主。 整地与栽植。采取穴状整地。乔木整地规格60cm×60cm×60cm,灌木整地规格30cm×30cm×30cm,草本可犁耕整地。乔灌混交的,乔木造林株行距2m×3m或3m×3m或4m×5m,带宽2~4行,450株/ hm2~1650株/ hm2;灌木按1m×1.5m或1m×3m栽植,带宽5~6行,3300株/ hm2~4995株/ hm2;乔(灌)草(药)混交的,乔灌木带宽10m,草带宽8m。植苗造林春、雨、秋季皆可,雨季以容器苗为主,柠条也可直播造林,直播应在雨季第一次透雨后进行。 适宜在冀北坝上高原区推广。 树种选择。阔叶树以杨柳榆等乡土树种为主;针叶树以樟子松、沙地柏为主,油松次之;灌木以沙柳、柠条、沙棘等为主,草以苜蓿、沙蒿、沙打旺为主,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 配置方式。平缓沙地可选择樟子松、沙地柏等针叶树种与杨、柳、榆、沙棘、柠条等进行带状或块状混交;丘间低地则选择樟子松、杨、柳、榆等树种;在靠近背风坡下部的部位,大苗栽植杨、柳以防沙埋;在迎风坡的下部栽植耐干旱、耐风蚀、抗沙埋的灌木,如沙柳、黄柳等,行间播种沙蒿、柠条、沙棘等半灌木和草本植物。针阔叶树选用2~3年生苗造林,新植幼苗过冬时需用土全部埋严,翌年4月下旬再将其扒出,杨柳采用钻孔深栽造林技术。通过前挡后拉,层层设防,乔灌草结合,使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趋于固定。 坝上地区。 树(草)种选择。营造生态林主栽灌木树种:青蜡、桑条;宿根饲草主要种类:紫苜蓿、沙打旺、草木樨、黑麦草等。 整地与栽植。青蜡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60cm×60cm×60cm,穴间距0.9m,行间距4m,整地密度2550穴/hm2,每穴沿四周种植4根青蜡插穗,春季扦插造林,栽前施足底肥,栽后浇水;饲草于雨、秋季以条播为主,行距30cm,播种量一般为15kg/hm2左右,最佳深度为0.5cm~1cm,饲草可按3m宽种植在行间,当年草盖度不小于0.2。 在平原河流故道区,多以沙土和沙壤质土为主,土壤贫瘠,集中连片的退耕地还林和匹配沙荒地造林可采用此模式。 树种选择。杨树、紫穗槐。 整地与栽植。杨树采用大穴整地,规格为80cm×80cm×80cm,株行距3m×4m,栽植密度840株/hm2,春秋季栽植,栽前施足底肥,栽后浇水;紫穗槐采用穴状整地,株行距1m×1m,栽植密度9990株/ hm2,春季、雨季或秋季栽植,也可采取直播造林方式,穴播,8~10粒/穴;采取杨树与紫穗槐株间混交或带状混交方式,杨树栽植4~10行,紫穗槐6~20行,形成乔灌混交群落,紫穗槐当年就能产生效益。 河北平原集中连片的退耕地还林地区。 树种选择。营造生态林主栽树种为刺槐,灌木树种为桑条。 整地与栽植。刺槐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80cm×80cm×80cm,株行距3m×5m,栽植密度675株/ hm2,春秋季栽植,栽前施足底肥,栽后浇水;刺槐行间栽植桑条,桑条采用穴状整地,栽植密度16500株/ hm2~33000株/ hm2,春季、雨季或秋季栽植。 河北平原风沙危害严重、土壤贫瘠,且集中连片的沙化退耕地还林和匹配沙荒地造林可采用此模式。 树种选择。根据耕地立地条件不同,本着适地适树地原则选择。针叶树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阔叶树以杨树、榆树等树种为主。 造林模式。林网设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林带与主风方向垂直,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构成防护林网,主林带间距200m~250m,由5~10行林木组成,副林带间距500m,由3~10行林木组成。林带建设实行乔灌结合。大网格由乔木组成,风蚀沙化严重的,在大网格内发展灌木林;条件好的,在网格内采取灌草间作的方式。 整地与栽植。采取穴状或沟状整地,株行距原则按2m×3m、1.5m×2m配置,林带内栽植乔木1650株/ hm2~3330株/ hm2。 栽植一般采用2年生实生苗坐水栽植或埋干造林,以春、秋造林为主。 本模式适合于冀北坝上土壤条件较好的农牧交错地区。 造林树种。乔木主要为北京杨、小叶杨、榆树等阔叶树种,个别地方可选择落叶松,灌木主要是沙棘、枸杞。 造林模式。设主林带与副林带,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构成防护林网,主林带间距200~250m,由5~10行林木组成,副林带间距500m,由3~5行林木组成。林带建设实行乔灌混交。 整地与栽植。采取穴状整地,规格80cm×80cm×80cm,株行距按2m×3m、1.5m×2m或1m×2m配置,实生大苗坐水栽植,以春、秋季造林为主。 主要在坝上土壤条件较好的农牧交错地区,立地类型为高原沙质厚土退耕地。 封山育林。选择有天然下种更新条件的地段作为封育区,树立封育标志(封育区面积10hm2以上至少应设立1块永久性固定碑牌,并注明封山育林工程名称、封育面积、范围等内容),建立围栏。 人工辅助造林。土层深厚的匹配宜林荒山荒地和沟坡底谷部位,必须采用人工辅助造林技术,实行封造结合,选择更新能力强,生长快的适宜树种,采用见缝插针办法,进行点播、撒播、埋条、植容器苗等造乔育灌育草,人工补植乔木株数平均不少于450株/ hm2,促进植被尽快恢复。 配套措施。落实管护机构和人员,加强政策宣传、巡山护林,制定乡规民约,护林防火。 一般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及沙荒地,并且有一定植被恢复能力的宜林荒山荒地。 见附录C。 附 录 B
注1:上表中未列树种参照地方标准对照执行。 附 录 C C.1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封造结合模式中央基金投资补助定额表
注1:表中单位为元/hm2。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原创]加强三峡库区护岸林建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