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污染原理 >> 土壤污染 >> 文章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 |||||||||||||||||||||||||||||||||||||||||||||||||||||||||||||||||||||||||||||||||||||||||||||||||||||||||||||||||||||||||||||||||||||||||||||||||||||||||||||||||||||||||||||||||||||||||||||||||||||||||||||||||||||||||||||||||||||
土壤分类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8 | |||||||||||||||||||||||||||||||||||||||||||||||||||||||||||||||||||||||||||||||||||||||||||||||||||||||||||||||||||||||||||||||||||||||||||||||||||||||||||||||||||||||||||||||||||||||||||||||||||||||||||||||||||||||||||||||||||||
第十章 土壤分类 分类:Classify, to arrange or organize according to class or category. 分类按等级或类别组织安排 Taxonomy, 1) The classification of organisms in an ordered system that indicates natural relationships. 2) Division into ordered groups or categories. 一、土壤分类的独特性质 土壤分类是土壤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基础、农业技术转轨的依据,是土壤科学交流的媒介,也是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龚子同 1. 分类的目的:①了解各事物间的关系;②使已积累的知识系统化; ③便于学术交流; ④更好地认识与利用自然。 2. 事物分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武断性 中心概念:最典型的属性、概念 边界定义:事物分布的方式多样,边界不明确 3. 土壤分类的独特性 (1)土壤分布的连续性,一般人难以辨别土壤个体; (2)土壤本身的变异性:同一类型个体差异大——发育程度、质地粗细、结构好坏、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等 ※林奈在200多年前提出了植物分类的双名法;道库恰耶夫1886年提出土壤发生学分类,晚100多年。 ※当前世界流行的几种土壤分类制:苏俄的地理-发生学分类;美国的发生-地质学分类和诊断分类;西欧的形态学分类。渐趋同一/融合 二、国外土壤分类 (一)俄国土壤分类 1. 简史: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道库恰耶夫1886 按地理分布 过渡土壤 按起源方式 干地沼泽土 按OM续分 (地理) 反常土壤 (发生) 沼泽土 西比尔泽夫1901 隐域土 各国沿用 泛域土 苏联1957,格拉西莫夫 2. 系统(1976): 8级-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 特点:高级单元 (土类、亚类)——根据成土过程质的特征分类 低级单元 (土种以下)——根据成土过程量的特征分类 土属-高、低级单元之间的过渡单元,承上启下。 3. 命名法:连续命名法。举例:中壤质 深厚典型 黑钙土 (变种 土种 亚类 土类) 4. 评述:地理-发生学中心概念分类法的特点和缺陷 (二)美国土壤分类 1. 简史 (1)早年的分类-受地层学方法的影响,根据表层质地与剖面构型划分土系(从基层开始)。农业地质学派。 (2)1/4世纪的努力:15年草创,1951~1964, 7th Approximation; 5年试用,1965 ~1970; 5年修订,1970~1975, Soil Taxonomy (3)45国直接采用,80多国用作第一或第二方案。仍在完善中,Key to Soil Taxonomy 不断修订出版,现已出第六版 2. 系统——6级:Order/Suborder/Group/Subgroup/Family/Series 前4级为高级单元,根据诊断土层 和诊断特性 划分。 VI. 土纲——划分的理论根据:主要性质(成土过程的结果)和成土因素(成土过程的原因/动力);操作标准:诊断层/诊断特性 举例:松软表层-软土纲 Mollic epipedon-Mollisol 淀积粘化层-淋溶土纲 Argillic horizon-Alfisol V. 亚纲——根据水热状况与矿物学组成(可测量特性):反映了成土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 举例:Alfisol -Udalf 湿润淋溶土 -Usdalf 半干润淋溶土 -Boralf 冷凉淋溶土 IV. 土类——根据成土过程主要控制因素以外的其他重要控制因素(附加控制因素)。相对于叠加的成土过程。举例:Udalf 有脆磐 -Fragiudalf 脆磐潮湿淋溶土 有碱化层 -Natrudalf 碱化潮湿淋溶土 III. 亚类——根据影响成土过程的混合过程的性质。混合过程-土层内发生的过程;有别于附加过程——外加因素影响下发生的过程。 举例:Natrudalf 有变性特性的裂隙 -Vertic Natrudalf 变性的 有舌状漂白层 -Glossic Natrudalf舌状的 表层有松软特性 -Mollic Natrudalf 松软的 无混合过程的 -Typic Natrudalf 典型的 II. 土族——低级单元,根据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物理性质和矿物学性质,常用:质地、矿物类型、温度,加在亚类后面,以逗号分开。 举例: Typic Natrudalf, silty, mixed, mesic.(粉砂质、混合矿物、温和) I. 土系——最基层单元,土壤性质均一,剖面构型一致。常根据最先描述的县(Houston)、市(Jay)、河流(Merrimac)等地理名称命名。 3. 命名法:全新命名,从拉丁、希腊、法、英、日等语言中吸取构词成分,P.113,增加Andisol火山灰土 特点:土纲-一个单词,以-sol结尾, sol前为i或o; 亚纲-一个单词,2个音节(诊断特性+土纲构词元素), 如Orthid正常干旱土, Boroll 冷凉软土; 土类-一个单词,亚纲前缀以另一个分异特性,一般3音节, 如Fragiorthod 脆磐正常灰土; 亚类-2个单词,土类前加一形容词,如Typic Fragiorthod 典型脆磐正常灰土Lithic Hapludalf 石质的弱发育潮湿淋溶土 土族-多个单词,亚类,控制层段质地,矿物类型,温度 土系-地名 (三)联合国土壤分类-UNFAO-Unesco-ISSS(ISRIC) -背景:国际土壤学会第七次大会 (Madison, Wisconsin, 1960) 建议编制1:500万世界土壤图,1961年成立专家顾问组,1974年出版第一幅(南美洲),FAO/Unesco Soil Map of the World,1981年出齐19幅,1988年修订。 -两级分类单元:Level 1-major soil groupings, 集合土类,26个;Level 2-soil uvits,土壤单元,106个,修订后增至153个。 -接受了Diagnostic horizon和Diagnostic property的概念 -命名二元化,academic politics (四)从IRB到WRB -IRB-International Reference Base, 国际土壤参比系统。 FAO, Unesco & UNEP 1980成立于索非亚, 目的:不断更新与协调世界有关土壤分类的信息。 -1992在法国Mantpellier会议上,由ISSS, FAO, Unesco, ISRIC联合成 立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WRB),组织世界土壤学家完善土壤分类系统。 三、中国土壤分类 (一)简史 -古代:《禹贡》《管子·地员篇》《地官司徒下篇》等。 特色:(1)实用性;(2)分类与分等(肥力评价)相结合 -近代,三个时期: (1) 1930s~50s初:美国制,三个土纲(显、隐、泛),土类,2000多个土系,新土类:山东棕壤、紫色土、水稻土。 (2) 1950s初~70s末:苏联制,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方案,土类为主体,新土类:黄棕壤、黑土、白浆土、黑垆土等。 -1958~61,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提炼农民习用名称-逐级命名法,新土类:潮土、绵土、绿洲土。 -1978,全国土壤学术交流会,新的分类方案,沿用至今。“二普”分类方案的基础。 (3) 1970s末至今,学习Soil Taxonomy, 从经验性的中心概念分类走向有边界定义的诊断分类: -1985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 -1987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1988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三稿》 -1991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 -1995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突出我国土壤的四大特点:古老的耕作土壤、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土壤、内陆极端干旱区土壤、青藏高原土壤 (二)现行土壤学会分类系统简介P.135- 1. 指导思想:科学性与生产性、群众性相结合。 2. 等级单位系统:基本5级,试行土纲,共6级。 3. 各级划分依据: 高级单元 土类-独特的成土过程和剖面性态。质的差别。例:红壤、黄棕壤与砖红壤之间质的差别。 亚类-次要的/新的(叠加的)成土过程。例:褐土的各亚类 过渡 土属-地方性因子(母质、水文等) 变种-肥力变异,如表土质地等。可因耕作、施肥而改变 4. 命名法:二元化-高级单元为发生学连续命名;低级单元从农民土名中提炼、整理。习用名的处理: 继承-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盐土、碱土、草甸土、沼泽土、红壤、紫色土、石灰土等。 简化-灰漠土、灰棕漠土、灰褐土、暗棕壤等; 明确化-黑土、棕壤、褐土、黄壤、砖红壤等; 修改-棕色泰加林土--漂灰土;热带稀树草原土--燥红土。 (三)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Taxonomy 简介 1. 从发生学分类到诊断学分类 发生学分类:重视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和(推断的/臆想的)成土过程; 依靠中心概念-典型开路,边界条件不明确,缺乏定量指标,依赖经验与权威;无法建立检索与信息系统。 诊断学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核心,确立众多的定量指标,建立检索系统(称为“系统分类”并不确切)。 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Diagnositc horizons &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原理1:土层和土壤性质是成土过程的产物,体现了土壤性态、特性和发生,是三者的结合。 -原理2:成土过程是臆想的,成土因素是外部的,而有定量规定的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是内部的、可量度的,分类标准必须是客观的。 -原理3:各土纲均有其历史发生地位和形态发生特点: 干旱土 均腐土 淋溶土 灰土 富铁土 铁铝土 │ │ │ │ │ │ (岩成土)-盐成土-(碳酸盐土)--(硅铝土)--(富铁铝土) │ ┗─────┬─────┛ 新成土 雏形土 -诊断层/诊断特性: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特性(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诊断特性与诊断层的差别在于前者所体现的性质并非某土层所特有,它可能出现于单个土体的任何部位,因而是泛土层的或非土层的。如潜育层可见于A、B或C层,是泛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状况等则是非土层的。 -ST 1975:诊断表层6 诊断表下层 17 诊断特性 23 -ST 1994: 7 18 21 -我国1995 11 20+2 25 -诊断现象diagnostic evidences:某种性质/现象较明显,但低于诊断层/ 特性指标的下限,又在土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如碱积现象、变性现象、堆垫现象等,有20种。 #诊断层(11) (1)诊断表层 A 有机质表层类 1 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 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 腐殖质表层类 3 暗沃表层 4 暗瘠表层 5 淡薄表层 C 人为表层类 6 灌淤表层/现象 7 堆垫表层/现象 8 肥熟表层/现象 9 水耕表层/现象 D 结皮表层类 10 干旱表层 11 盐结壳 (2)诊断表下层(20) 1 漂白层 2 舌状层 3 雏形层 4 铁铝层 5 低活性富铁层 6 聚铁氧化还原层/现象 7 灰化淀积层/现象 8 耕作淀积层/现象 9 水耕氧化还原层/现象 10 粘化层 11 粘磐 12 碱积层/现象 13 超盐积层 14 盐磐 15 石膏层/现象 16 超石膏层 17 钙积层/现象 18 超钙积层 19 钙磐 20 磷磐 (3)其他诊断层(2) 1 盐积层/现象 2 含硫层 #诊断特性(25) 1 有机土壤物质 2 岩性特征 3 石质接触面 4 准石质接触面 5 人为淀积物质 6 变性特征/现象 7 人为扰动层次 8 土壤水分状况 9 潜育特征/现象 10氧化还原特征 11土壤温度状况 12永冻层次 13冻融特征 14 n值 15均腐殖质特性 16腐殖质特性17火山灰特性 18铁质特性 19 富铁特性 20 铝质特性 21富磷特性 22 钠质特性 23 石灰性 24 盐基饱和度 25 硫化物物质 3. 分类原则 -7级分类制: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如水分状况、温度状况、岩性特征等)划分 -土类:亚纲的续分,多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划分 4. 命名原则 -分级连续命名法: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在此基础上加上颗粒级别、矿物组成、土壤温度状况等,构成土属名称。土种另列一段,单独命名。 -名称结构:以土纲名称为基础,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和亚类性质的术语,分别构成亚纲、土类、亚类的名称。性质术语一般限2个汉字。一般地,土纲3个字,亚纲5个字,土类7个字,亚类9个字;复合 亚类在两个形容词之间加连接号”-”,如石膏-盐磐盐积正常干旱土 -土纲均为世界通用名称。有的直接引自ST,如有机土、灰土、火山灰 土、变性土、干旱土、新成土;有的参照UN,如铁铝土、淋溶土、 雏形土、人为土 5. 检索方法:在检索表上根据诊断层/特性自上而下检索 6. 诊断层举例-暗沃表层Mollic epipedon A 厚度,若: a. 直接位于石质、准石质接触面或其他硬结土层之上,为≥10cm, 或 b. 土体(A+B)厚度≥75cm,应相对于土体厚度的1/3,但至少为18cm;或 c. 土体厚度≥75Cm, 应≥25cm; 和 B 颜色:具有较低明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湿态彩度<3.5;若有C层,其干、湿态明度至少比C层 暗1个芒塞尔单位,彩度应至少低2个单位;和 C 有机碳含量≥6g/kg;若大多数年份被水饱和的时间≥1个月,其上 限为120g/kg;若被水分饱和时间<1个月,则其上限为200 g/kg;和 D盐基饱和度(NH4OAC法)≥50%;和 E 主要呈粒状结构、小角块状结构和小亚角块状结构;干时不呈大块状 或整块状结构,也不硬 附件: 现行中国使用的两个土壤分类方案及其比较 Ⅰ、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 一、 土壤分类系统的确立与土类、亚类单元概念的明确 1992年10月,对30个省(市、区)的省级土壤普查成果验收业已告一段落,其中肯定了一些省(市、区)所划分的新的土壤类型。加之,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汇总与图件的编绘进入全面汇总阶段,深感土壤普查系列成果──《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及各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图件的绘制与全国土壤数据资料的汇总这四项成果属于整体,必须有一份一致的土壤分类系统。 因而,在1991年底,先后在武汉与南京召开了上述四项成果的负责人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再次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分类单元的发生特征与性状作扼要阐述,便于各组资料汇总时共同使用。现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7)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土类、亚类说明分别附列于后。 表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检索简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100多位土壤学家历时10多年的努力,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订方和《第三版》,1999年又完成了《中国土壤系统类—理论·方法·实践》一书,并编制了相应的1/1200万土壤图和附有土壤剖面的土纲、亚纲分布图。 诊断层和/或诊断特性土纲(Order) 1.有下列之一的有机土壤物质(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有机土(Histosols)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人为土(Anthrosols) 3.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 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灰土(Spodosols) 4.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火山灰土(Andosls)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粘粒≥30 %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 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变性土(Vertosols) 7.其他土壤有干旱表层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的下列任一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干旱土(Aridosols) 8.其他土壤中土表至30cm 范围内有盐积层,或土表至75cm 范围内有碱积层。盐成土(Halosols) 9.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10cm 有潜育特征。潜育土( Gleyosols) 10.其他土壤中有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且矿质土表下18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 %。均腐土(Isohumosols) 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富铁土( Ferrosols) 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淋溶土(Argosols) 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雏形土(Cambosols) 14.其他土壤。新成土(Primosols) *覆于火山物质之上和/ 或填充其间,且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直接位于火山物质之下; 或土表至50cm 范围内,其总厚度≥40cm(含火山物质) ; 或其厚度≥2/ 3 的土表至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总厚度,且矿质土层总厚度≤10cm; 或经常被水饱和,且上界在土表至40cm 范围内,其厚度≥40cm(高腐或半腐物质,或苔藓纤维< 3/ 4) 或≥60cm(苔藓纤维≥3/ 4) 。 资料来源:龚子同, 张甘霖, 陈志诚, 骆国保, 赵文君等,2002。 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WRB分类单元的参比
** 为大部分相当; * 为部分相当。 资料来源:龚子同, 张甘霖, 陈志诚, 骆国保, 赵文君等,2002。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我国土壤生态安全告急 交通污染对城市土壤和植物的 二噁英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 用过氧化镁进行土壤生物治理 土壤盐渍化 警惕土壤的环境安全 土壤环境保护标准目录 沈阳市部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 土壤组成 土壤污染的发生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