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积极进展。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立法取得显著进展。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8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有关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如将差别电价收入留给地方政府,用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及排污收费标准,增加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等等,最近又研究出台了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政策。

   三是示范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目前,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第二批示范试点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引导下,全国大部分省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四是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编制了钢铁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推广应用。基于激光、纳米和自动化表面工程等高尖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再制造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五是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组织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氯碱、水泥5个行业和天津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蒙西园区三类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研究。

   六是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探索企业、企业间或园区、社会3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土地、资源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探索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七是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及普及宣传等形式,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氛围愈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试点单位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较大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007年,我国能源产出率为8621元/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62.8%,同比增长2.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为l42立方米,同比下降6.6%;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6%,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钢产量近1/4来源于废钢,水泥原料的20%来自于固体废弃物,纸浆产量近1/3来自再生资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机制还不健全,循环经济统计监测、考核制度及标准体系不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关键技术支撑,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差距很大。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配套法规。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再制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等配套法规。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水利用、废旧金属和废旧家电资源化利用等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指导地方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深化示范试点。研究制定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组织专家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行调研、评估和验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对成效显著的典型单位进行表彰。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力度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加强研究和推广电力、石油石化、造纸、酿造、制糖等行业以及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扩大试点成果。

   四是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组织制定国家鼓励、限制、淘汰的循环经济技术名录。加快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零排放”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五是完善政策机制。抓紧研究制定利用余热余压上网发电、废水“零排放”、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再制造产业化的鼓励政策。会同财政部加快研究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信息服务、宣传培训、能力建设等。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机制。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六是加强基础工作。开展循环经济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做好“十二五”时期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物质流分析,建立健全“可量化、可操作、可监督、可考核”的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规范,完善再利用产品标识制度。

   七是营造社会氛围。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动员社会各界学习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先进典型,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八是加强国际合作。总结2008首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经验,筹划第二届博览会,促进循环经济技术、产品、经验的交流。举办再制造产业发展论坛、“零排放”论坛,搭建循环经济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循环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方面的比较研究,组织实施循环型城市合作等。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全新的领域、全新的事业,目前还处在探索与试验阶段,为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我们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和部署,解放思想,精心筹谋,精心实施,大力进行试点示范,积极扩大试点规模,不断总结推广,取得更多更好的效果,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人工湿地在温榆河生态治污中的实…
    摘要:人工湿地象天然湿地一样, 起到调节生态平衡, 调节微观…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