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土地资源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土地资源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孙儒泳    文章来源:普通生态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2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迄今人类食品消费的大部分和95%以上的蛋白质取自土地,其中80%以上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来自耕地提供的粮食。可以说,土地资源是人类立命之本,是每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一)土地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土地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它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生物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经常受到气候条件和水文因素变化的影响,还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给土地带来某些性质的改变,因此土地经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1.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及其地区差异 土地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作为一种资源,给人类社会所利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方面,自然生产力属于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土地,亦即由光、热、水、气、营养元素的含量及组合不同的土地,适应于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的需要;而劳动生产力,即人类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的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程度,其实质在于如何有效充分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控制水分和营养元素。这两个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水平。

  由于土地分布地带性的差异,农业气象条件随之不同。高纬度地区土地受温度限制比较明显,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则主要受水分的制约。因水热条件有差异,土地利用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作物布局,品种选择,种植安排,灌溉施肥,病虫防治,轮作倒茬,作物收获等一系列农事活动都必须在有利的生长季节内进行。

  2.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条件 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对发展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土壤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可以不断地生长、死亡和繁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也在不断地被消耗和补充而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而可以给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各种物质。但是,这种平衡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稳定的,但如果影响因素超出一定范围就将表现出不稳定性,引起土地的有利性质退化,出现生产能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这是由于我国水热时间分配和水平分布的不协调,形成了土地生产力的明显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不够,表现在生产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局部地区对土地资源实行破坏性开发,重用轻养,造成土地的生态失调。此外,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我国土地质量的下降,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的有机质与养分大量流失;土壤沙化和侵蚀在不断发展,土地次生盐渍化在扩大。同时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使土地遭受污染。

  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据土地管理部门分析,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过多。不适当地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量耕地改种果树、养鱼或退耕还林,还牧等。因而影响了粮食生产。②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增多。生产建设占用耕地,19811985年期间平均每年为128.6万亩,年占地递增率为21%。有些建设项目在用地上宽打宽用,少用多征,征而不用,以及乱占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乡村集体建设占用耕地相当多,农民建房占用耕地也很突出。③耕地自然损毁面积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盲目开荒、滥垦山林、过牧草原等,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耕地的大量毁坏。

  (三)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

  1.必须开展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评价对不同地区的土地组成、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察,同时对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资源质量作出鉴定,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农业区划,建立健全的耕作制度,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耕作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必须用养结合,促进持续生产。

  2.有计划有限制地开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大片荒地5亿亩,能够开发为耕地的,约1.2亿多亩;零星闲散荒地约1亿亩,可开发为耕地的约0.5亿亩。如果对上述荒地进行综合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加以合理利用,将开发的耕地,以弥补建设占用的耕地,保持现有的耕地数量,是完全可能的。

  3.应重视对土地资源的改造与治理。首先是搞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讲求实效。加强盐碱土的改良,土地侵蚀和沙化的治理,更要加强土地污染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控制和治理污染源。改善土地的质量,以提高生物生产力。

  4.控制人口,以缓解人地矛盾。同时要尽快立法,保护现有的耕地面积。我国耕地人口承载力的潜在危机,是长期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因素。必须长期坚持控制人口,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尽快制定耕地保护法,明确规定人均耕地的绝对保护数,制订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划定农田保护区,做到依法管地用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于土地资源若干基本问题及
    赵其国:土地资源开发保护的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