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关于土地资源若干基本问题及其利用与管理的生态思考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于土地资源若干基本问题及其利用与管理的生态思考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张勇等    文章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9

张勇;孙泰森;韩桂梅;武燕丽;杜轶;

 

    1 引 言

    1.1 土地资源中生态观念的引入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及系统学等科学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概念从地球表面扩大到地球表层,由孤立的平面扩展为系统的立体空间,给土地资源赋予了生态观、系流观,开拓了土地学科的研究领域。

    最早用生态学思想定义地慨念的是澳大利亚的C.S.Christian。 他指出,一块土地在地理上被认为是地球表面的一定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的大气层,土壤及其下面的岩石、地形、水、动植物群落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在内的,上下垂直的,生物圈相当稳定或可预见的一切循环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目前及将来的土地利用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王万茂教授也曾运用生态系统观对土地的慨念做过阐述,他说,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个地球表层是一个生物圈,但是地球表层的各个部分的环境条件又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子系统、湖泊生态子系统、草原生态子系统等,这些土地生态子系统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光照、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因子共同组成的,借助于能量和物质流动转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系统及其子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能量与物质转换关系,它们都属于开放系统,是远离生态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在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依赖不断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加以维持。若用数学集合论的知识可将上面的阐述简单表示如下:
    A={a1      a2       a3……ai}
    式中:A——土地生态系统
    a1 、a2、a3……ai——森林、草原、湖泊等土地子生态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U1U2——输入,a1 、a2、a3……ai——状态,Y1Y2——输出。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对土地的概念或内涵作了不同的论述。据笔者研究,就目前为大多数学者共识的观点可归纳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土地是人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并且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二,土地本身又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草原、森林、湖泊等土地生态子系统。并且这个生态系统是服从生态学规律和遵循生态平衡原理的。只要有过量的外来因素干扰它,土地生态系统也会向不平衡甚至向恶性发展。以上两方面要求我们在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时候,应本着使“土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这一思想,并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2 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岩石、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其组成大致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部分。生物因子是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能转化储存的主体,主要是指地上及地下动植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类本身共同构成事物链网,非生物因子是组成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即所谓的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貌地质环境等。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通过自然界的四大循环(即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土地生态系统,它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且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程,是替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

    1.3  土地生态平衡

    土地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能量和物质不断输入(U(t))和输出(Y(t)) ,就像河水流动一般。时时刻刻在不停顿地运动和变化。一般情况下,能量和物质的输入(U(t))大于输出(Y(t)),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如果输入(U(t))和输出(Y(t))较长时间趋于相等,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一状态称为土地生态平衡。所以说,应用土地生态平衡管理好土地,对解决好土地工序矛盾和评估土地生态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  土地利用管理的生态学规律

    2.1  物物相关规律

    在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某一部分,必然会对系统内的其他组分以致系统整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一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性,它要求在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时,必须有全局的观点,注意各种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全面调整,统筹规划,避免因开发利用一种资源要素,而损害其他生态要素和整个生态系统。基于这一规律,我们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土地生态指标评价等制度。

    2.2 相生相克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占据一定位置,且有特定的作用。各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从外界引入一个新物种或在原有生态系统中消灭一个物种,都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2.3 能流物复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再生的,植被、动物、微生物和生物因子通过食物链和分解、吸收等过程,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但是能量只能通过生态系统一次,当它沿食物链转移时,每经过一个层次,就有一大部分转化为热逸散到外界环境。物质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能够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发生富集,有害物质的富集会对生物致畸,致癌,致突变,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这一规律要求人类必须像自然界那样对环境进行充分利用,防止有害物质的影响。基于这一规律,我们提出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防止污染、控制化肥使用量、限量使用农药等多方面的措施。

    2.4 负载定额规律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能力,其生物生产力通常有意个大致的上限,它对任何外来干扰都有一定得忍耐极限。生物生产力取决于物种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生物生产力决定了生态系统可供养的生物量。生物资源的取用、污染物的排放等外来干扰,必须适度。当超过生态系统的忍耐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损伤、破坏以至崩溃瓦解。正如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中说:“人类利用任何一块土地时,都必须遵守土地的各种自然规律,……我们不能迫使土地服从于我们的需要,而必须使我们对土地的利用服从于土地,服从于土地的能力和土地所受到的限制。”

    2.5 协调稳定规律

    只有结构和功能协调,物质输入(U(t))和输出(Y(t))平衡的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一般来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增大,连接各食物链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但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不一定复杂,只是其各部分和功能之间相互协调。基于这一规律,我们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功能更高更强大或者建立一个比原来生态系统更好的人工生态系统。

    2.6 时空有宜规律

    每一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乓在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区域生态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它的特殊性。这一规律要求在对某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行动时,必须遵守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生态规律是制约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自然规律。它是我们制定《土地管理法》的指南,也是我们在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人类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在地球生态圈中继续生存下去。这也正是生态规律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中作用之所在。

    3  士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危机

    20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资源日渐枯竭与环境日渐恶化,无论是土地污染,还是生态危机,都可以追溯到人类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从而导致土地退化问题,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随着建立全球生态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土地退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土地退化是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利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表现为生物生产能力逐渐下降、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壤次盐碱化、土壤污染以及土地肥力退化等。这一方面,中国形势也很严重,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3.1 荒漠化

    荒漠化是全球极为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21世纪议程》把荒漠化列为世界各国有县采取行动的领域,而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荒漠化仍呈加速速扩展的趋势,荒漠化缩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加剧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是造成社会贫困的重要根源,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心腹大患,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的转移,荒漠化态势将日趋严峻。其所带来的后果是令人发指的。据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 年代以来,土地沙漠化推进速度已从每年的1000 多 平方千米发展到2 460平方千米,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的时间内,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将被沙漠覆盖。另表明,全国荒漠化土地占总国土面积的18.6%。

    3.2 土壤污染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发展规模的失控,城市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土地生态问题的脆弱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低下,使城市固有的高排泄不可避免地给城市及城郊土地带来了严重污染,导致土地生产力和利用价值降低。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进入土地;石油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它以能量的高投入,高消耗获得了农业的高生产率。但是代价也是昂贵的,它导致了土地自然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和土地环境的污染。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如农田中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污水灌溉;采矿区尾矿的堆积造成土地压占;地下水、地下矿藏的过度开采造成土地塌陷,以上这些现象都给土地施加了沉重的压力,超过了土地生态系统固有阀值,导致土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白色革命”,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造成的土壤污染更是不容忽视。

    3.3 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治理水流失最早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目前水土流失仍是一个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万km " ,占国土面积37%,其中黄土高原区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减少、生态恶化和泥沙淤积等,形成了阻碍当地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一大不利因素。

    1998 年的特大洪水使得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更进一步认识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在上一世纪末期,党中央将治理的重点放在这些区域,实施了开发大西部的伟大战略,并将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了首位。
 
    面对诸多的土地生态问题,如何能打好打赢这场“生态革命”,对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来说的确是重任在肩,对每一位公民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4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生态对策

    4.1 技术对策

    4.1.1 土地生态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指导土地利用的主要措施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即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所做的全面安排和布局。但由于缺乏生态学规律的指导,常常片面强调土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而忽视土 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为了局部和微观的利益,盲目改变也用途,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而忽视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使土地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造成大面积土地沙化。

    鉴于以上土地利用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弊端,我们提出了土地生态规划这一更            科学的概念,即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规划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调整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组分的生态关系,从而稳定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促成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达到最佳生态效益。

    4.1.2 土地生态重建

    即通过工程、生物、农业等综合措施,对那些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率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改良、治理、建设,也就走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生态要素及因子的改造。面对土地退化的日益严重性,除自然、人为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外,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大规模民居损坏、村庄搬迁等,所以说,当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综合技术规划方案是必要的、迫切的。它不单纯是一个土地环境改善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到到国家和民族经济能否发展和人类能否生存的问题。针对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本着土地生态系统要努力扭转或建立生态质量较高的人工土地生态系统,防止其继续恶化,因势利导,不断向良性循环的道路转变。

    现在全国上下尤其是西部地区大搞生态退耕这一伟大工程,一定意义上,就是以生态重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靠土地生态系统内自我调节能力来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4.1.3 生态监测

    随着“3S”——GIS(地利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被运用到很多领域。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中,我们引进“3S”技术措施,建立土地生态预警系统,对这一过程进行生态监测,对存在生态危机的区域提供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快捷地做出反馈。

    4.1.4 建立生态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为了科学评价和测度土地资源是否达到最佳生态效益,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土地资源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准确地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向做出凋整。

    4.2 加强土地生态管理

    强化土地管理和合理利用素来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土地利用方向的正确与否。虽然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缺乏生态意识和生态学知识指导,土地管理效果不令人满意。所以提出了土地生态管理,来协调土地和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监督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活动。

    4.3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一套生态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及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鼓励一些省、市、自治区制定相关的生态保护条例。

    4.4 设立生态补偿费制度

    实施土地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为征费对象,收缴生态补偿费,用于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促进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4.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十五”纲要我国政府已将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遏止生态恶化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这表明中国一定要在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这领域打一场大战。但如何将“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生态保护方针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土地利用国策贯彻深入人心,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和政府职员共同努力,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活动,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4.王万茂、潘文珠,土地资源管理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刘黎明、林培,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6.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编写委员会,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8.张永清,自然辩证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9.南京地政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研究,南京,2001
    10.梁建增,焦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赵其国:土地资源开发保护的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