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社交活动”令动物更聪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5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凯伊·霍勒卡姆普一直在记录肯尼亚南部大草原上斑鬣狗的生活。她看到斑鬣狗的幼仔走出狗洞并逐渐在斑鬣狗群落的等级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看到斑鬣狗群落中同盟关系的形成和瓦解。她看到斑鬣狗群落之间发生战争,几十只斑鬣狗为抵御入侵者、捍卫自己的领地而并肩作战。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就霍勒卡姆普的研究成果刊发一篇题为《有社交就聪明》的文章,要点如下:

  在霍勒卡姆普的整个事业中,她一直在小心地避免着人类中心主义。她当然不认为鬣狗是用四条腿跑的长耳朵的人类,但她总结说,斑鬣狗与我们人类有许多基本的共同点。复杂的社会关系使斑鬣狗和人类一样进化出更大更复杂的大脑。

  自然选择垂青社会智能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都对人类巨大的大脑感到迷惑不解。人类的大脑比其它同样大小的哺乳类动物的平均脑体积要大7倍。人类比其它哺乳类动物多出的大部分神经元都位于一个被称为前庭皮质区的脑区,人类大部分最为复杂的思想都发生在这一脑区。

  为了理解人类这一奇特的组织是如何产生的,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其它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体积虽然不像人类一样大,但也很大。科学家们发现,前庭皮质区较大的灵长类动物一般都生活在大规模的群体之中。

  为了抵御天敌和获得像果树这样成片的食物资源,灵长类动物不得不组成大规模的群体。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多,自然选择便会垂青社会智能。灵长类动物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同盟关系,与对手竞争。它们开始与越来越大的社会网络保持联系。

  脑成像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在想着他人时,其前庭皮质区的一些部分便会活跃起来。支持社交大脑假说的人士说,我们祖先的前庭皮质区之所以变大正是自然选择垂青社会智能的结果。

  大多数有关社交大脑假说的研究都集中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据霍勒卡姆普博士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偏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其它动物根本不值得研究。

豹子都惧怕斑鬣狗

  智力进化或起源于社交

  根据自己对鬣狗的经验,霍勒卡姆普博士对此感到怀疑。因此她开始在斑鬣狗身上做类似于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做的实验。例如,她会播放录下的鬣狗的声音,看其它鬣狗能否识别出是哪一条鬣狗的声音。结果,它们识别出来了。她很快便发现,认为灵长类动物是惟一拥有社交大脑的观点完全错了。

  霍勒卡姆普博士说,斑鬣狗群落的群体数量在所有肉食动物中是最多的。她说:"我所说的是,在这些由60至80条鬣狗组成的群体中,它们彼此都十分熟识。"

  为了了解斑鬣狗的社会智力,霍勒卡姆普博士和她的同事从这些动物一出生就对它们进行跟踪,一直到它们死亡。他们的工作开始于斑鬣狗群的洞穴,斑鬣狗幼崽会在这些洞穴中度过它们一生中的头几个月。爬到这些洞穴中,进入鬣狗们的地下空间网络是霍勒卡姆普博士工作内容中最不让人喜欢的一部分。

  年长一些的斑鬣狗会有规律地来到洞穴,让斑鬣狗幼崽有机会学习斑鬣狗群体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斑鬣狗群落中,有一只雌性鬣狗居于最高统治地位,在它下面有一系列等级。每只斑鬣狗幼崽都要学习如何适应自己所在的等级位置。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