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生态保护是国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历史文脉保护是中华农耕文明和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理念上,一要把握“新”的内涵。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标准,盲目克隆城市景观。山水竹木、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田园风光丝毫不逊于高楼林立、人造景观,相反,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才是农村独有的财富。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这一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二要符合“农”的特点。应立足乡村特点,尊重各地的传统风俗、历史原貌和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三要体现“村”的韵味。尊重村庄形成与发展的自然规律、村庄经济建设规律,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对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滨湖渔村、山区乡村、城中村的规划,都要充分体现出山区、丘陵、城郊、水乡的特点,尽显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分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
以“绿化”为先,狠抓绿色生态建设
在绿化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搞活林业要素市场,创新造林营林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造林营林积极性。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紧紧抓住林权确权、主体落实等关键环节,组织实施好“百万果苗进新村”活动,通过农民栽树、管护,政府适当补助苗木的办法,推进庭院、道路、村旁“三绿化”,将村庄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做到花香、果香一起收获。同时加大对农村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严禁砍伐、盗卖古树名木。
以“传承”为重,切实加强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
许多古村落、古民居都较好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情趣的精华,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体现,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农村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保护其古宅、古亭、古路、古树、名木等体现其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人文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天然植被,尽量保护村庄原本错落有致的宜人布局、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又要立足乡村特点与地域特色,保住农村的文化遗产,保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法规保障,积极制定保护计划,确立保护对象,加大保护力度。尤其是对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更要严加保护,对一般的房屋与设施,也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尽量通过改造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防止大拆大建。
以“治理”为本,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三改(即改水、改厕、改栏)一清(即清淤)”工作。由于不少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比较落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被随意倾倒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和水塘沟渠,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直接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改一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重视改水,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有条件的村逐步修建自来水设施,实行统一供水,条件暂不具备的村,要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做到饮用水与生产用水相隔离;重视改厕,拆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改建水冲式厕所或三格式无害化厕所;重视改栏,拆除农户房前屋后牛栏猪圈,在村边集中修建栏舍,实行人畜分离、畜禽分区,防止人畜禽疫病相互交叉感染;重视清淤,大力开展对农户房前屋后排水沟、村内死水塘污泥的清理平整,清除污泥,净化环境,防止害虫和细菌滋生,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积极发展农村能源。符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农村能源有农村沼气、太阳能、小水电等。尤其是农村沼气的“三沼”综合利用(即沼气作燃料、沼液喂猪、沼渣作肥料),既可对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进行再利用,又可减少薪柴砍伐,还可以净化农村环境,是理想的农村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和模式。然而,目前“三沼”综合利用的推广遭遇瓶颈,主要是农村畜禽养殖方式已发生变化,生猪散养大幅减少,集约化养殖逐步提高,导致户用沼气发酵原料不足。为此,要积极探索联户供气、规模养殖场商品化集中供气等新的沼气入户模式。
抓好农村垃圾处理。垃圾事小,影响甚大,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已是一项尤为紧迫的任务。要建立和健全村规民约、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公约、门前卫生“三包”等制度,做好村内垃圾的收集处理;积极探索“专人管护、定期清运、属地管理、各方参与”和“理事会+保洁员”的农村卫生保洁运作模式;加大垃圾集中处理厂建设;各级政府要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对农村垃圾处理给予必要的补贴。
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化肥投放、地膜使用等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一要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面源污染的影响;二要依靠引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实现;三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