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意识、硬件设施仍需加强
尽管在此次地震面前,各界都做出了及时的反应,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何永年认为,从这次情况看,不少民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意识还需加强。“1989年美国北加州7.2级地震,8万人集中在旧金山的一座大型体育场内,地震的强烈震撼没有造成场内观众的慌乱,也没造成任何伤亡,这与民众素质、应急指挥不无关系。”何钟琦则表示,应把灾难意识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培养识字能力一样。
首先,提高民众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静的素质。何永年指出,如果地震发生时茫然失措,甚至从高楼上直接跳下去,那就全完了。在日本,由于从孩提时就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灾难来临,人们大多表现得很镇静,能迅速判断自己该怎么逃,逃到什么场所。
其次,硬件设施。政府对事故灾害,要有预案,将组织、物质、设施的准备做充分。在北京,地面上已建有40多个避难场所,是很好的开头,但相对于城市总人口来说,仍有不足。
最后,加强逃生、避险知识宣传。何永年说,与国外比,我国公民这方面还有欠缺。比如宾馆客房的门后大多有疏散路线图,中国人一般不太关注,但外国人进门第一件事就会去看。“这就需要开展科普教育,举办各种讲座。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建立更多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科普宣传教育场所。”美国的儿童灾难自救教育计划,就生动而详细地介绍包括地震、飓风等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时的自救常识。如列出了一个家庭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需准备必要物资,包括:一张记录家庭成员姓名、住址、生日、医疗信息的清单,可供3天之需的水和食物,收音机,手电筒,电池,哨子,保暖衣物等。据美联社报道,有关文字材料已被送至全美各地的教师手中,政府还斥资进行了广告宣传。而在日本,即便孩子也说得出,地铁里应如何开紧急门,如何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