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穗试点深层隧道 打造生态水城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5 10:22: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香港荔枝角深隧盾构施工图。 资料图片

广州市深层隧道方案(一主七隧)。

  近日,广州市水务局详细披露了深隧建设构想——将修建“一主七副”8条深层隧道,共约90公里,建成后将解决老城区内涝难题并大幅减少排入珠江的污染物。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深层隧道”的讨论已经成为城中热门话题,但许多市民对于“深层隧道”这个新鲜事物仍然知之甚少。为此,南方日报记者昨日专访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曾参与广州深隧规划大纲评审的权威专家余安仁。

  余安仁指出,东濠涌深层隧道是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河道无法扩宽、雨污分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找出的办法。与雨污分流的设想相比,它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备防洪、排涝、控制溢流污染三方面的综合效益,还能大大节约投资。

  根据工程设计规划,东濠涌实施深隧工程建设后,可将河道防涝排涝能力从现状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排水标准从三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与天安门广场的排水标准看齐。用好深层隧道的关键,是调控好河道、浅层排水管网、深层隧道三大系统,实现雨污水和涝水的科学分控。

  第一个吃螃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广州是国内第一个尝试运用深层隧道解决城市内涝和溢流污染的城市,如果建设好了,将成为生态城市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

  广州市利用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和现有浅层排水系统相结合,来解决河涌水环境治理和内涝治理问题是可行的,广州对深层隧道排水系统的规划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城市排水专家周玉文:

  根据国内外调研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内涝防御工程体系,这也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深受城市内涝灾害困扰的根本原因。中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在不远的将来部分发达城市可以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水平,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必要研究建设城市内涝防御工程体系的总体架构设计和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相关技术。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三种模式可供借鉴:香港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但是香港模式造价太高,欧洲模式基础较好而难以借鉴。广州可以借鉴美国芝加哥“深隧”模式。

  现状 东濠涌每年清淤47次

  南方日报:您参与过广州深层隧道哪些前期工作?

  余安仁:我参与了深隧规划大纲评审。因为我的专业是搞水利的,所以我是从城市防洪排涝、污水治理等两方面去认识深层隧道系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南方日报:有人说,东濠涌经过亚运治理已经成为样板河涌了,为什么还要在东濠涌建深层隧道?

  余安仁:东濠涌由于亚运前完成的整治,使这条长期黑臭的河涌,变身为老城区一条吸引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生态长廊,成为了广州治水的典范。但实事求是地说,东濠涌只是完成了阶段性的整治,水污染和水浸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需要更深层次的治理。

  东濠涌流域的治理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河道现状制约,无法扩宽,就无法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二是它的地下排水管网现状是雨污合流制,要实现雨污分流非常困难,所以难以根治污染。

  先谈防洪排涝的制约因素。早在2002年,广州市政府就曾要求当时的市政园林局研究东濠涌防洪排涝标准过低的问题。当时市政园林局请了广东省水利水电研究所做了一个题为《东濠涌整治水工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报告。这个报告中提出,东濠涌高架桥有200多个桥墩在东濠涌河道内,影响了行洪。报告还指出,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东濠涌原有的河面宽度被收窄了,使得河道过洪断面缩小,如果遇到20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城市重要内河涌防洪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洪水经过法政路时水位会抬高1.3米,这就是法政路一遇到暴雨老被淹的原因,整个东濠涌流域水位最高的地方会抬高1.6米。水位在原来的基础上抬高1米多,你可以想象两岸有一大片地区会被淹。

  当时,省水利水电研究所就提出,要扩宽东濠涌的河面,在现状基础上扩宽一倍,也就是河宽要达到17米-30米,挖深0.5米,这样才能达到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但事实上,东濠涌现在不可能扩宽,一是高架桥的桥墩不可能拿走,二是不可能扩宽,因为房子已经建到河边了。不拆房子,河道就扩宽不了,这是河道现状的制约因素,这两个制约因素使得东濠涌的排涝标准达不到设计标准。2011年的一场雨,还不到20年一遇,两岸有的地方都受淹了。

  再来看看水污染的制约因素。东濠涌片区现状管道是雨污合流制,如果要改成雨污分流制,难度太大。2008年刚成立水务局的时候,我们一帮水利专家开始研究城市水污染的问题,当时我们提出“雨污分流”这个源头治理的思路。后来向国内一些率先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城市取经,他们都说“雨污分流”本来是民生工程,后来却变成劳民伤财、骑虎难下。因为历史上形成的合流制管道错综复杂,你要想把它改成分流制,非常难,花了钱还不一定理得顺。

  由于管道长期是雨污合流制,每次一下大雨,管道里的水来不及排走了,就一起冲进河涌,我们管它叫“溢流污染”。合流制管道系统的溢流污染,始终困扰着我们的几条河涌。每次一下雨,猎德涌、东濠涌臭气熏天。以东濠涌为例,东濠涌管道截流倍数仅有1倍,管道容量太小,很容易发生溢流污染。据统计,2012年东濠涌共清淤47次,每次清淤都要花2万-3万元。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