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桥下的这条河,正在修建新的排污管道,以缓解因经济发展所增加的排污需求。本报记者孙勇杰摄
“苏南模式”的诞生地无锡锡山,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现面临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原生态消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核心提示
无锡锡山创造了“苏南模式”后,历经20年的经济发展。
但在当地经济迅猛突进时,锡山的生态、人文环境却面临着巨大压力。9月17日,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国在一个会议上,要求对“苏南模式”造成的严重污染进行“痛定思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5年规划。
锡山又将开始探索一条治愈“苏南模式”后遗症的未来之路。
芙蓉桥下的这条河,正在修建新的排污管道,以缓解因经济发展所增加的排污需求。本报记者孙勇杰摄
本报记者孙勇杰江苏无锡报道
锡山出租车司机张志华不习惯开慢车。他说,锡山的出租车总是开得很快,“慢了,会挡人家财路。”
锡山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慢不下来。
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所催化形成的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锡山经济高速发展已有20多年。
它作为无锡一个区,在2005年底的生产总值达到182.5亿元。
锡山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2元,从经济的层面上讲,锡山已经总体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而在“苏南模式”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锡山环境的污染、能源消耗以及人文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同样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蔓延。
能源、土地资源紧缺
锡山是个资源缺乏的区域,苏南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使得土地、能源等资源进一步紧张。
“现在土地那么紧张,像我们这样的小村落,在整个(锡山)开发区里,也没有多少了。”10月13日,锡山开发区,正在重修的云林路南头,家门口斜朝大路的李峰奇,眼睛盯着桌上的麻将牌,很平静地说。
“我们也住不多久了,你看我们已经是‘城市包围农村了嘛’。”忙着搓麻的李峰奇,有些心不在焉地说,反正迟早也得搬,现在自己新盖栋房子要五六十万,搬进安置小区,也不是什么坏事。
李峰奇说这话的时候,他3岁的儿子,正在门口空地上,愉快地推着个古老的玩具“木轱辘”。在锡山,也只有这样不谙世事的孩子,还没体会到土地的金贵。
近些日子,锡山区政府公共信息网上的显要位置,一直挂着9月16日发布的,关于适用《无锡市锡山区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
为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锡山也奉行“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
根据锡山政府信息,锡山区已经将下属的12个乡镇合并成了7个,下属行政村也进行了大规模合并。
“锡山可供开发的土地并不多,土地的约束也已越来越明显。”锡山区政府办公室王洪执说,目前锡山不多的剩余土地资源,已经由无锡市和锡山区两级政府统一划拨。
“锡山是一个缺资源、缺能源的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越来越严峻。”在这篇探讨“锡山发展前瞻”的文章里,王洪对资源的紧缺进行了例证。
“2004年锡山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消耗标准煤149.6万吨,增幅达到了27.2%;电力14.45亿千瓦/时,增幅37.2%。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增长速度,到2010年锡山煤炭消耗将达631.1万吨、电力消耗96.38亿千瓦/时。”
“这样一个区域,要耗那么多的煤、那么多的电,不仅受资源的约束,还要受交通运输条件约束。”王洪不无忧虑地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