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
本报讯 记者单保江 王金虎报道:记者元月10日在全国最大的农用车生产企业、山东时风集团销售公司看到,前来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来自山西运城农机配件公司的经理姬继祖一次就订购了100台达到单缸机行业世界领先水平的欧Ⅱ节能环保单缸发动机。据了解,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山东省今年将推广100项像“时风欧Ⅱ”这样的重大节能技术和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实施煤炭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
山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致力于发展低能耗、高技术和消耗少、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规模,压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产品生产能力。研究出台了调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规模扩张的措施,坚决叫停能耗高、技术落后的项目。今年将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和4.3米以下的焦炉、5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10万吨以下的皮革生产线和单条立窑水泥生产线。
山东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和工艺流程。围绕六大支柱产业、七个产业链,以提高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汽车、橡胶、煤炭等领域建立了7家行业技术中心,形成了行业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技术支撑平台。他们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全省重点企业集团中培植了20户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足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大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潍坊柴油机厂与奥地利AvL公司共建了柴油发动机技术中心,重汽集团与瑞典沃尔沃公司共建了华沃集团,把企业创新链延伸到世界发达国家。山东兖矿集团坚持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自主开发了煤变油技术和年产600万吨综采放顶煤技术,解决了世界上难以攻克的关键核心课题,也在煤炭行业辟出一条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的新径。
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山东积极引导优势企业把节约降耗作为提高发展质量、打造新的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山东省政府与103户国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指导千户重点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完善能源定额、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开展能源审计,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时风集团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铸钢屑、铸铁屑,以前只能当作废料卖掉,而现在,通过新上屑饼炉设备,将废料全部回收,加工后重新用于生产,年可增加效益2000万元。他们还与清华大学合作,用蒸汽加热代替电油加热,降低了能耗,每年节省1500多万元。依靠低成本优势,时风集团产销量连续十年居同行业首位。
河北:把能耗指标列入干部业绩考核
本报讯 记者雷汉发 宋美倩报道:新年前夕,河北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发电量达7亿度的应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设的重大节能环保项目正式投产。据企业测算,该工程每年将回收高炉富余煤气210亿立方米,发电量7亿多度,能满足邯钢生产用电的30%,使企业年节省电费3亿元。这是河北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河北实施百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河北这个耗能大省正在采取目标管理、责任到人、项目带动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全省实现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期间降低20%的目标。
河北省是一个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生产大省,全省工业企业中高耗能的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综合能耗近2亿吨标煤,居全国第二位。2005年全省能耗总量比2000年增加76.4%,高于GDP增幅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96和4.41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降低到了50%以下。进入“十一五”后,河北省委、省政府把节约资源作为推动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心环节加以重视,在2006年中,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两次全省性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有36条措施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力图实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强化节能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降耗的新格局。
为了使措施落到实处,河北省政府与11个设区市政府、109家重点能耗企业逐一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把能耗指标列入政府和企业领导干部业绩考核范围;省政府在全省选择了221家节能大企业,重点组织实施燃煤锅炉改造、余压余热利用、电机系统改造、绿色照明等10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邯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冀东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利用等10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大力开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能量梯级利用、蓄热式加热等30项重大节能先进适用技术,有力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的节能降耗开始显现成效,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增长幅度约为13%,而能耗指标却首次实现负增长,为实现“十一五”能耗指标下降20%的目标开了一个好头。
浙江宁波:工业能耗下降一成多
本报讯 记者杨洁报道: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是宁波市的出口创汇大户,也是耗能大户。据统计:申洲年耗电9000万度,全年合计耗能达1.4亿元。通过使用节能设备、抓细节管理,公司每天实现节水6000吨,一年节省能源费用2000多万元。申洲公司是宁波市开展节能降耗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宁波市重点领域的节能、特别是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宁波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2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11.9%。
宁波市工业用水结构调整成效也逐步显现:截至2006年9月底,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用水31.71亿立方米。其中,海水、地下水和重复用水量占比重最大,分别达到59%、20.6%和13.4%。剔除被电力、热力生产大量用来冷却的海水,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量仅为13亿立方米。
宁波经济以两位数增长态势高速运行16年,但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供求矛盾日益加剧,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开始显现。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2006年以来,宁波市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宁波GDP增速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开始放慢,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投资、消费和外贸需求呈现均衡增长,财政收入和居民农民收入出现同步提高。据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宁波市生产总值达147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1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4%,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下滑21.9个和16.1个百分点。
“到2010年,宁波市要保证完成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表示,“其中三次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0%、18%和25%,政府机关用能总量减少20%;能源利用综合效率要达到40%以上。”

江苏扬州日利达公司,员工在调试太阳源热泵热水系统。该系统是最新研制开发的绿色节能产品,可在日照3个小时内生产5吨以上50摄氏度的热水,填补了国内太阳源热泵运用的空白。程建平摄(中经网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