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继承才是最好的保护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继承才是最好的保护
作者:徐爱民    资讯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1

  本报记者 徐爱民

  话题背景:8月30日,2006年中国家纺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家纺艺术中心奠基仪式在江苏南通市举行。中国家纺艺术中心由南通东星投资集团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主馆占地8600平方米,由中国家纺协会与江苏东星投资集团共同管理运营。这是南通的第22个博物馆,将集中展示、传承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纺织手工26种民间技艺。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报记者专访了与会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当歧教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专家,您怎么看中国家纺艺术中心落户南通?

  李当歧:纺织业在南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5000年青墩文化历史的南通海安青墩人早在远古时期就用陶制纺轮、角质纺轮和骨针等物开始了原始纺织。宋末元初,南通种棉业、手工纺织崛起。到了清代,农村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紫花布、芦菲布以及古朴典雅的蓝印花布、扎染等南通传统的土布产品闻名遐迩。到了清末,张謇先生筹建了大生纱厂,南通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基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纺织工业的发祥地。

  记者:中国家纺艺术中心的成立,是保护传统家纺艺术的一个举措。您怎样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李当歧:我认为,保护是被动的,而研究和继承才是主动的,我提倡用积极的态度来继承、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现状如何?

  李当歧: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保护得不错,但也有不少极富民族特色的东西正在消失。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我国原有一种类似于蜡染的矾染民间工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原有一位教授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后来他在“文革”中去世,这一工艺也就失传了。另一种很奇特漂亮的渔皮衣制作工艺则有另一种不同的命运。前两年,最后一位会做渔皮衣的民间艺人也去世了,但北京服装学院民俗服饰博物馆的师生在研究收集过程中,曾将这位艺人制作表演的全过程拍摄记录了下来,为后来的工艺解密、抢救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者:这两个事例很生动地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差异。

  李当歧:是的。从属性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东西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都得靠心领神会,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记者: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和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区别。

  李当歧:有些物质文化遗产只需要让它能够保持原状,不被破坏就可以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收藏家锁在柜子里的收藏品,也不是艺术家孤芳自赏的艺术品,而应该在积极的研究、挖掘后,进行传承、弘扬、发展和光大。

  让更多人深刻认识,并饶有兴趣地介入

  记者:要想真正传承、弘扬,之前的研究、挖掘很重要。

  李当歧:我们的专家学者必须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并挖掘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再通过政府、媒体等途径,让更多人深刻地认识,并饶有兴趣地介入,调动他们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这才是根本。这次清华美院派出众多教授参加论坛,原因之一就是想在支持中国家纺艺术中心建设的同时,以此为基地,加大对民间艺人、设计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这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记者:让大众参与到这个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来,会不会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

  李当歧:死抱住所谓的“原生态”不放,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要被历史淘汰。如一种叫友禅的染织工艺,原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浆糊的民间传统工艺来做和服,但日本人不是简单地停留于此,而是不断创新,做许多漂亮的壁挂、地毯等现代工艺品,使其再次焕发出艺术青春。

  记者:这是保护和传承相得益彰的一个例子。

  李当歧:日本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比如他们由政府出资,在城市闹市区建立了许多工艺实习车间,当场让老艺人辅导,由实习人自己学习、制作陶瓷、玻璃、染织等。这大大调动了全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已开始借鉴这方面的经验,但因为投入的不足,还没有能够广泛推广。

  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

  记者: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投入不小,光靠政府恐怕也不够。

  李当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活”起来,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来关心、支持,从而形成全民传承、弘扬的强大合力。如今许多企业家,乃至于民营企业家正热衷于此,并以多种形式、多条途径积极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这都是建立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的。但让企业家一次、两次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进行投入也许还可以,要让他们长久地关注这项事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这就像南通濠河的水一样,每月两次以上地注入新的长江水,才成为不竭的活水。

  记者:南通的实践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如今,南通的蓝印花布、南通风筝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环濠河周边也有了21个博物馆,形成了一个闻名全国的文博馆群。就其场馆性质而言,有国家办的,有行业办的,有企业办的,也有个人办的,有事业,有民营等多种不同性质。这样一个体制多样、机制灵活的多元的文博馆群,充分发挥着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展示、教育等作用。

  李当歧:能够形成这个局面,应该是有好的机制在起作用。毕竟企业家要赚钱,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出台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对有贡献者,无论企业、个人,都要有较大的鼓励和扶持;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开新花、结新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旅游将坚持“保护第
    野生动物,猎杀肯定不是保护
    中外专家聚昆研讨热带生物学
    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
    黑心蛇贩"取胆抛尸" 上千野生
    胡四一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
    乌克兰生态系统亟待保护
    人水和谐新境界
    三峡大坝浇筑到顶百年梦圆 六
    “洋”记者三峡发问“水”专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