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5118亿能否终结GDP论英雄时代 | ||||||||
作者:郄建荣 资讯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1 | ||||||||
本报记者 郄建荣 耗时两年,在备受争议与关注中,绿色GDP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近日由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 我国历史上首份有关环境污染经济核算的国家报告令人震惊: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05%。 今日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5118亿元是经济发展欠下的环境债。这样的一个数据表明,我们正在为经济发展欠下的环境债而付账。 5118亿元,说不清的环境“糊涂账”变成为有准确数字的“明白账”。这位专家指出,它充分说明,环境并不是免费商品,消耗了它同样需要会付出不菲的代价。 面对5118亿元,或许有人会说,污染大多是企业造成的,它们才是罪魁祸首。但在采访中,有关专家对此却表示出了明确的反对。专家指出,5118亿元,政府也应埋单。原因很简单———政府掌管着执法大权,执法宽严决定着企业行为的规范与否。如果严格执法,执法到位,企业岂敢肆意排污。显然,这5118亿元也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的“贡献”。 据有关官员今日透露,就在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将要公开此次核算结果时,一些地方曾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和担忧,有的地方甚至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这不能不说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显示了一定的制度威力。 但是,5118亿元,去掉了附着在GDP身上的成就光环,惟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是否就此出现“拐点”?惟GDP论英雄的时代能否就此结束?对此,专家并不十分乐观。他认为,为何经济指标年年超额完成,而惟独环保指标达不到?环境保护本该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按照我国环保法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本应是当地环境质量的法定“监护人”,但惟GDP马首是瞻的考核体系,却使政府成为了环境污染者的保护伞。这位专家说,说到底,目前,惟GDP论的考核体制和以地方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要想一下子突破还不现实。 这位专家说,此次绿色GDP报告出炉的艰难也可见一斑。在这两年过程中,尽管在一些省份启动了绿色GDP考核试点,并在一些地方纳入了政绩考核范围,但是,绿色GDP考核试点仍然举步维艰,两年间,不断有绿色GDP被“缓行”的消息传出;至于,环保政绩考核,更是表面上喊得凶,实则不过是走形式、摆样子,并无实质性进展。所有实行环保政绩考核的地方,其党政领导全部都是“合格”、“优秀”,没有一个被亮“黄牌”、更没有被“红牌”罚下就是有力的证明。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显示了少有的乐观。他认为,目前,环保责任制的落实大都体现在对于重大环境事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上,而对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因为经济发展决策失误而造成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环境违法行为却难以问责,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制度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责任无从落实。 他说,绿色GDP年度核算报告的发布,使人们看清了经济发展背后所付出的沉重环境代价。这种代价有利于建立综合业绩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顾及到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税收、生态补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环境经济管理政策。”这是潘岳在发布绿色GDP报告时做出的表示,有了决策者的坚定信心,有了系统的考核标准。不再惟GDP论英雄或许值得期待。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绿色GDP核算结果公布 污染损 潘岳:用绿色GDP支撑科学发展 "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 解 潘岳: 5000亿元污染损失仅是 3.05%和1.8%意味着什么? 中国首个绿色GDP报告出台背景 中国首次发布绿色GDP报告 污 “绿色GDP核算”不是完整意义 中国首次发布绿色GDP 2004年 王金祥:西部大开发“初见成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