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环保易 | 中国环境博客 | 生态博客 | RSS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我们必须做什么?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1
 

  黄小虎:土地问题要从财政和金融上求解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这几年集中爆发出来的土地问题,从表象上来看,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行为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土地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财政问题、金融问题。

  首先是财政体制。在全国的财政收入当中,中央财政占了50%,省、市级财政占了30%,县、乡财政占20%。县、乡财政普遍是负债累累。而土地问题的根源也在此,因为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改变了,但是事权并没有变,钱从哪来啊?财政收入的主要税种,产业税、工业税等大头都归了中央了,留给地方的税收是建筑税、房地产业税等。地方政府慢慢意识到,只要大兴土木就能财源滚滚。

  其次再看金融体制。一些经济发达市、县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真正属于财政预算内资金的只占不到10%,土地出让金占了20%至30%,60%至70%的资金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凭什么贷?还是在土地上做文章,以储备的土地作抵押贷款,并且是优良贷款、优质贷款。可以说,金融和土地相结合,导致了我们这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所以,2003、2004年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提出了两个闸门,就是金融和土地这两个闸门。从中国的情况看,再这样占地,已经危机到了发展和社会稳定,再这样占下去就可能葬送我们改革开放的成绩,这不是危言耸听。

  他认为,保护耕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还能不能保证,出路不仅有,而且十分的宽广,那就是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目前,我国的存量建设用地普遍是粗放利用,有的甚至是闲置浪费,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力很大。

  邹晓云:谨防政策变形和“利益共谋”

  “治标还需治本。未来国家土地调控应加大对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垄断土地资源的调控。”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表示,我们现在的土地供应只有一个口子,这个政策本身是想从规划、计划上做到统一,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使之下,把这个政策完全变形了。目前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几乎完全被地方政府所垄断,为什么很多地方开发商能低成本、大规模地拿地,与地方政府垄断土地资源分不开。而很多开发商违法圈地,其实也是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利益共谋”的结果。

  叶剑平:树立全民耕地保护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剑平认为,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已经出台好几十年了,但耕地减少并没有好转。要守住18亿亩红线,至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点:树立全民耕地保护意识。只有上到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官员,下到普通市民、农民,都树立保护耕地意识,才能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必须做到的任务。如果要使保护耕地的意识像计划生育意识、环保意识那样深入人心,需要发挥各级政府及媒体的影响力,加大宣传。

  要有科学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是耕地保护的基础和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要充分体现耕地保护,不仅要确定耕地保护的数量,更要保护耕地的质量,而且还要将数量和质量在空间的分布确定下来并公布于众,让全社会监督。城市建设规划,应该把集约节约用地作为一个主要指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则要在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予以耕地保护与节地的引导,防止重复建设。同时要保证各规划间的互相衔接,从次序而言应该先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制定城市建设规划,这样才能把耕地保护与城市布局相互协调起来。

上一页  [1] [2]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绿色生活
     GOOGLE提供的广告

     博客精华
     论坛精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