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水和谐,它不仅是防治水污染的新理念,而且包含一系列政策措施。
比如,针对湖泊,强调采取“一湖一策”,决定2008年底全面取消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围网养殖。针对河流,提出到2008年年底前,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到2010年年底前,跨省界断面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
有关水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11月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把保障城乡人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12月又有好消息,浙江、河南两省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在全国带了个好头。
气候变暖 适应和减缓更为紧迫

这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端的冰川(2007年9月20日摄),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新华社发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2007年,老天爷仿佛还是故意与人作对,频频制造极端天气,气象灾害肆虐全球。在国内,东北及山东等地出现百年不遇的暴风雪,江西、广西、海南等人们印象中不应该旱的地方居然湖泊缩水,河床见底,强对流天气造成雷击伤人比往年明显增多,台风“圣帕”、“罗莎”使沿海地区损失巨大。全国气温继续攀升,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
这一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证明气候系统变暖的客观事实不容置疑。气候变化,谁也不能置身事外。6月的八国峰会,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悉尼会议,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社会不断讨论、谈判,最终促成“巴厘岛路线图”的诞生。
我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今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将节能减排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
针对全球地表气温在未来100年持续升高不可避免的趋势,我国颁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以增强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也可以看出,我们更加强调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当务之急,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
重拳出击 “限批”再加“一票否决”
近年来,媒体总爱把国家环保总局的执法行动称作“环保风暴”。今年的两次“环保风暴”既新且重,这就是1至4月的区域限批、7至9月的流域限批。
说它们新,是环保部门首次采用限批这一行政处罚方式,说它们重,是两次限批均打到了环境违法者的痛处。
事实证明,被限批的地方及企业,整改力度大大超过历次环保专项查处行动,解决了一些过去遗留的违法问题。总体来看,限批取得三大成效: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有力地配合了节能减排工作,强化了环境执法的威力。
尽管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很管用,但运动式的“风暴”并非环保执法的理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风暴”是必须的,因为它的强势,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重新建立环保的权威;但“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没有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而且过于依赖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我们需要的是更长久、更富全局性的解决方案。”
所谓更长久、更富全局性的解决方案,包括人们呼吁多年的环境保护问责制。事实上,相关的制度设计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1月17日,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目标责任制的3个方案和3个办法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引起广泛关注。在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认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始真正进入落实阶段。
由此,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