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江西省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江西省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搜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6
04年底以前,在所有生产矿山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三废”处理和回收设施,防止破坏面积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对有可能恢复植被的现有生产矿山,从2004年起,逐年安排不少于破坏面积10%的恢复治理面积,到关闭矿山的下一年止全面恢复植被。

  2、关闭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主要对象为源头区域内已关闭稀土矿遗留的采矿作业场地以及岿美山钨矿、定南县钨矿等老钨矿;恢复治理主要采取修建污水处理工程、挡土墙、拦砂坝、塘坝、谷坊、排水沟等工程,平整改良土地,铺盖客土,恢复植被。

  进度安排:2005年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和500公顷矿区复垦;2010年完成1000公顷矿区复垦;2015年完成1500公顷矿区复垦。

  (四)生态农业工程

  在源头区域新建标准化“猪—沼—果”121模式(即户建一口8—10立方米沼气池,人均年出栏两头猪,人平种一亩脐橙)。寻乌、安远、定南三县分别选择流域沿河乡镇(村)作为具体实施地点,共新建沼气池30000个。

  1、2004—2005年:完成新建“猪—沼—果”模式2500户;

  2、2006—2010年:完成新建“猪—沼—果”模式7500户;

  3、2011—2015年:完成新建“猪—沼—果”模式20000户。

  (五)防洪、饮水工程

  1、严格源头区域三县流经与广东交界的河流河道范围内的涉水项目审批。将东江源头区域流经三县的寻乌水、定南水纳入省、市管河道,由省、市审批该河道范围内的涉水项目,严格控制带有污染或破坏水资源的项目入内。该范围所需新、改、扩建项目,均须由市以上环保和水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

  2、加强东江源头区域现有水库的管理和科学调度,在2005年以前完成该区域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保持水库的正常蓄水和调节功能,为东江供水提供有效保证;加强计划用水的审批和调度,加强水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合理调配下游流量,保证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3、在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加快东江源头区域防洪和蓄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增强源头区域的蓄水和调控能力。寻乌县完成在建的九曲湾小(一)型水库的建设,中远期规划(2025年)兴建官司下峡中型水库;定南完成在建油田电站小(二)型的建设,近期改建长乐、长富小(二)型水库,中远期建设营场小(一)型水库、三亨一级小(二)型水库、金山小(二)型水库;安远县东风水库的改建工程。加大沿河两岸堤防建设力度,主要沿镇江河两岸建设防洪堤。

  (六)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1、面源污染人工湿地综合治理。近期建设果业开发污染人工湿地综合治理规划工程,通过建设湿地立体生态系统吸收和降解地表径流中农药、化肥污染,并以导流措施和湿地沉淀方式等控制水土流失。一期小流域人工湿地工程建设5个,治理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

  2、积极推广平衡施肥,实施“沃土”工程。改进施肥方法,减少水、肥流失,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能力;减少无机肥施用量,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广种绿肥,推广能适应大面积施用的商品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充分利用秸杆资源,搞好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同时禁止露天焚烧秸杆;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将高毒、高残留农药由目前禁止在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上使用逐步扩大到所有农作物;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IPM),在病虫害防治中。

  3、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建设进程。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实施“猪一沼一果”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建立生态果园。

  4、合理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近期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物污染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结合源头区域“柑桔种植优势区”的特点,建设畜禽养殖-果业开发生态经济循环圈。第一期工程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物污染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5个,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利用资源化治理工程和配套措施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污染,扶持大中型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治理生产、生活污染。

  (七)生态旅游工程

  充分发挥东江源头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东江源文化内涵,全面开发绿色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地质景观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等各种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宣传科学、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江西省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规划建设三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赣南客家摇篮旅游系统建设工程、安远客家围屋保护工程、交通枢纽建设工程。重点开发好三百山、桠髻钵、九曲河、东新围等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点和风景区。

  (八)生态移民工程

  遵循“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源头区域人口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按照先东江源头、后流域区、再边远山区的顺序,结合农民新村建设,有计划地实施东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在2004-2010年分阶段完成生态移民,实现异地脱贫,防止这些地区因人口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前期工作(2004-2005年)。在完成安远县、寻乌县2000人移民搬迁试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移民数据,同时对移民户进行宣传发动。

  2、实施阶段(2006-2010年)。寻乌县:迁移户数4800户,迁移人口23236人。安远县:迁移户数702户,迁移人口2952人。定南县:迁移户数945户,迁移人口4300人。

  (九)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任务,结合“网上江西”、“数字赣州”的进程,以有效维护东江源的水源涵养功能,保障东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尽快建设以水环境自动监测为主体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同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围绕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性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信息管理网络体系,通过监测自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及时为国家及东江全流域地区提供和发布水环境监测动态信息,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及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第一期工程建成东江源头区域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体系,网络由水质自动监测为主,辅以生态监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等部分组成,含一个监测中心和三个监测子站。第二期工程建成一个由网络共享平台、保护区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库、保护区生态环境网站和信息发布系统、生态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的功能完备的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初步估算,以上九大工程需要投资14.2亿元。按照“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利用者付费、破坏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社会筹资机制,通过政府专项投入、银行贷款、社会捐助、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利用外资等各种方式筹集资金。

  五、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机制

  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其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建立起责任、监督、补偿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机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江西省和赣州市对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全面负责;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珠江水利委负责监督,广东省参与监督;由广东省和香港对源头区生态保护给予一定补偿,国家适当增加投入。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东江是香港的主要饮水水源,也是源头区域人民的家园。加强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持其优良水质和充足水量,关系到沿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香港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源头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大局,意义深远。源头区域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实施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主体,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东江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全力推进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责任制和监管体系

  为确保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东江源头区域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源头区域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及督促检查工作。把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每年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行动,对源头区域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考核和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各级政府要主动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汇报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

  全面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建立源头区域生态审计制度,对源头区域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发生重大生态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使用开展专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重大经济政策时,必须统筹考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鼓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应用,采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调查源头区域生态环境。

  (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东江源头区域的保护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省、市、县财政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列入预算,确保“九项工程”顺利实施。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种筹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接受社会捐助,加快东江源头区域保护开发步伐。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规费。做好与广东省有关部门和珠江水利委员会的联系工作,积极争取建立东江源头区域保护与建设长效补偿机制。吸纳香港、广东有识之士捐款捐物,建立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珠防林项目资金,尽快完善东江源头区域交通设施。

  (五)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的关系。针对东江源头区域地区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农民收入低的现实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面向粤港地区的名优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和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农村移民、生态旅游、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既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率,获取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中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2006年江西省首届大学生绿色
    江西:婺源四宝入选国家级非
    江西启动青年环保志愿者湿地
    江西婺源建6000多座沼气池 一
    江西松门山砂山无序开采殃及
    江西要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江西严查违法行为
    江西对358家矿山企业亮生态环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