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大兴安岭实施生态建设“四大工程”成效显著 | ||||||||
作者:大兴安岭… 资讯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23 | ||||||||
为搞好营林工作,大兴安岭按照“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发展思路,调整了营林生产布局,实施了营林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面对大兴安岭林区现有包括采金矿体、荒山荒地、岩石裸露地、退耕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等无林地30多万公顷的实际,采取了人工更新等措施,以尽快恢复植被,提高覆被率。在工程实施中,采用了现代实用的造林技术,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三年来人工造林1.16万公顷,在岩石裸露地铺草皮17.9万平方米。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森林植被,使无林地变为有林地,尽快绿起来。 二是实施森林质量优化工程。大兴安岭现有天然幼中林和人工幼林453万公顷,按照生态效益优先原则,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总目标,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进行科学培育。采取栽针保阔措施,三年来,改造低质林分5.8万公顷,有效的遏制了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林缘退缩,改善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量和林分蓄积量,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抚育天然公益林22.6万公顷,天然幼中林抚育15.2万公顷,提高了林地的生物载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抚育人工幼林9.51万公顷,加速了幼林生长;并采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大了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力度,提高了森林培育中良种壮苗的比例,充分发挥了优良适生树种在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作用;采用了高新技术,应用先进的生物工程开发成果,提高了林木的抗寒、抗病等自然抗灾能力,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健康生长。 三是实施“两江”源头生态林建设工程。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和嫩江主要源头。大兴安岭以其森林资源涵养着“两江”的水源。保护和建设好这片宝贵的水源涵养林,对沿江人民贡献极大。三年来,对生态功能低下的无林地、疏林地等进行了改造,已经改造生态功能低下的林地6万公顷;对重点区位的湿地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共对106万公顷的湿地采取了保护措施,重点保护50万公顷;对已开采的矿体迹地进行了人工更新造林试验,试验造林898公顷,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林草植被,充分发挥了森林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减灾防灾的功效。 四是实施城镇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林区人民的人居环境,促进森林景观、森林文化和森林旅游等森林产业的发展是营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年来,通过加快生态城镇建设步伐,采用适合大兴安岭林区的树种云杉、樟子松、银中杨、旱垂柳、金老梅、丁香、红瑞木等为城镇绿化主要树种搞城乡绿化,以各县区局址绿化为重点,以点带面,辐射各乡镇村屯,共栽植绿化乔木11万余株,灌木120余万株,草花480万株(盆),铺种草坪近100万平方米,各县区局绿化达到了一址一景,各具特色。在城镇、道路第一可视山脊线内的荒山荒地、林中空地,加大了常绿树种的造林力度,集中育林基金投入,由近及远实行了大苗造林,严格管理,加强检查和验收,实行四年买活苗,共栽植403.6万株云杉、樟子松大苗,仅今年共栽植了30—80厘米樟子松、云杉大苗188万株。以加格达奇至漠河公路绿化为主线,辐射全区各主要乡村、城镇道路,形成了横贯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一条千里绿色长廊,三年绿色通道建设完成了1.5—2.0米的樟子松和云杉大苗栽植228950株。地委组织部、地区政法委、地区老干部局、团地委、地区总工会、木材调运处等单位,先后栽植了“组工林”、“政法林”、“常青林”、“青年林”、“劳模林”、“迎庆林”等富有意义的纪念林,共栽植近万株樟子松、云杉大苗。通过城镇街区绿化、社会部门绿化和公民的自益绿化,激发了林区人民爱林、护林、育林的热情,提高了林区的城市品位。 通过营林四大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的森林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了提升,局部地区林缘退缩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水土流失问题基本得到有效遏制,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森林自控病虫害的能力得到加强,森林吸碳固氧能力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城镇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的主要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交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 从青藏线环保说到生态建设永 哈尔滨规模最大生态建设项目 生态林可以创造良好人居投资 生态建设要常抓不懈 科技助推生态建设 前卫村“进 上海科技界为崇明岛生态建设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粮食产 广西古寨瑶族乡生态建设见闻 中国提出西部生态建设未来五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