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白色垃圾”利益链条考验再生资源立法 | ||||||||
作者:叶加 资讯来源:北京青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7 | ||||||||
郭耕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在今年北京两会上准备的提案《施行绿色GDP,应对白色垃圾》中提到:我国年消费的塑料袋就在600万吨以上,北京一天消耗的餐盒达200万只,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 郭耕列举说,西方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爱尔兰为遏制塑料袋的滥用,对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收,所收资金用于废塑料袋的收集,成效显著,使90%的白色污染得到控制,国民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也得到提高。 “塑料制品是禁不住的,它已成为继钢材、水泥、木材之后的第四大原材料,关键在于怎样在回收和利用方面加大力度。”全国塑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刘均科说。 “以前国家经贸委曾发布过6号令,要求禁止生产使用、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少有企业执行,因为这样的餐具大有市场。国家也应考虑法律的严肃性和可行性。” 刘均科说,“每年的塑料袋、餐盒制品回收量大约在15%~20%,但这并不等于是当年产量的15%~20%,有很多还在使用过程中,其实大部分塑料制品都已经回收,因为有利益驱动。” 郭耕认为,塑料制品年废弃量在100万吨以上,回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郭耕在提案中建议:根据我国国情,禁用塑料袋不现实,但可将塑料袋的生产成本与处理成本,通过收费,摊入价格中,从而提高塑料袋的销售价格,达到减少使用量的目的。 “每个塑料袋售价从几分钱提高到几元钱,其中包含回收金和处理费。商场设回收台,集中回收处理,这样既控制了使用量,还可以塑料袋收费获得的资金,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废塑料、一次性餐盒可以炼油、制作文具等,真正实行循环经济。” “增加消费环节费用征收不是明智之举。”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废弃原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占峰说,塑料袋、餐盒等制品每年生产达3000多万吨,规模以上塑料企业产生销售额达2900多个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明显的,目前由于环保意识的缺失和法规的不完善,造成大量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遗留下来。 据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现在正在论证阶段。作为起草专家之一,马占峰强调,管理条例还应进一步完善。此条例现阶段只在鼓励废旧物品回收方面作了规定,但在进行回收之后怎样利用管理方面却没有规定,对现在不易降解的,产生污染的塑料制品并没有强调和加以规范化和细致化。 马占峰认为,对保护环境和资源再生并没有一套综合处理系统,有关部门也没有建立一整套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认证机制,还应进一步出台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法规。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别让白色垃圾危害千年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