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亲近黄河湿地志愿者走近黄河湿地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亲近黄河湿地志愿者走近黄河湿地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
 

  今天是第九个“世界湿地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黄河两岸河南段的黄河湿地是河南省生态环境唯一的“肾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读者对湿地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浓厚的保护意识。昨天,一些热心读者随省林业厅专家来到湿地,开始认识、关注湿地……亲近黄河湿地读者报名热情

  1月31日,本报面向社会征集挑选20名读者和专家一道走近黄河两岸的湿地,去感知湿地,亲近“地球之肾”。当天早上7时30分,记者一走进办公室,读者电话就响个不停,要求报名参加“亲近湿地”活动。

  打进第一个电话的是郑州市八中的一名女教师。她说,平时都是在课本上读到关于湿地的内容,给同学们上课时,讲得没有现场感。她希望湿地之行能为教学带来帮助。

  紧接着,张敏、贾凤珍、赵一婉、张履安、姜宇鹏、常连枝的电话陆续打了进来。张敏是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她研究的课题就是“环境保护美学”。常连枝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但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分关心,宁愿出租车停运一天也要参加这次活动。郑州金马电脑学校负责人马振红打来电话说,为支持“亲近湿地”活动,学校愿意提供一辆大客车免费让活动使用……

  读者热情参与,但活动名额有限。200多名报名者中,记者慎重挑选出来了20名读者,他们分别是教师、工人、学生等,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9岁。中牟雁鸣湖黄河湿地级别:一般湿地,但已列入省级保护规划特点:水域广阔、植被丰富、鸟类众多认识湿地湿地原来离我们很近

  昨天早晨,20名读者、省林业厅的专家和记者一起出发,前往中牟雁鸣湖黄河湿地。

  上午9时15分,车子沿着雁鸣湖景区观光道路缓缓驶入一片离水面20多米远的空地上。还没下车,大家隔着车玻璃就远远看见平静如镜的湖面上落着许多小“黑点”。

  “水里肯定是浮标”、“不对,应该是石头做的假鸟,故意吸引游客的”。大家纷纷猜测。随行的中牟县宣传部梁松周副部长笑了:“那是野鸭和水鸟,天冷,它们都在冰面上休息呢。”话音刚落,远处的“黑点”忽然拍着翅膀飞起来。“咦,真是活鸟哩。”众人大笑,兴奋地跑向湖边。

  欢笑的人群中,一个小伙子神情迷茫地大声嚷嚷:“这不是池塘吗?哪里是湿地呀?”

  站在旁边的省林业厅湿地保护专家冯松反问:“你心目中的湿地是什么样子的?”

  问话引来许多读者回答。有的说“湿地应该是沼泽地”,有的说“湿地应该有高大的树木和湖泊”……在人们眼里,湿地五花八门。

  “呵呵,看来有必要向大家普及湿地知识。”冯松指着眼前的湖水说:“其实我们常见的水塘、湖泊、河流、水库,甚至包括农村常见的流水的小河沟和稻田,都属于湿地范畴。如果从学术上讲,湿地的定义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众人听着专家的讲解,频频点头:“哦,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原来离湿地很近呀。”

  从雁鸣湖徒步向前数百米,水面变成了一个个浅滩,漫无规则地分布着。芦花摇曳、蒲棒翩跹。没水的地方,就被两三米高的芦苇占据着。雁鸣湖边,一位50多岁的村民夸耀地说:“这里水好草好,夏天有70多种水鸟呢!冬天也有十几种。”

  几位好奇的游人想进芦苇丛看个究竟,结果被村民拦住。“野鸭怕惊吓,一旦被人撵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与湿地的“亲密接触”

  赵一婉14岁的儿子张履安是个环保迷。据了解,为抓住这次全方位认识湿地的机会,他前一天连夜上网查找与湿地有关的资料,然后逐一打印出来。

  在芦苇丛生的黄河湿地上,一边查看事先准备好的湿地材料,一边进行实地考察,张履安俨然成了人群中的“专家”。他手中的“历届湿地保护日活动主题”、“我国湿地的保护现状”等厚达十几页的资料,成了人们竞相传阅的“宝典”。

  20人的探访队伍中,两位省外人士格外引人注意。60岁的冯国忠来自上海,他说:“我虽不是郑州人,但非常想亲自看看湿地是什么样子,并希望湿地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河北省来郑州游玩的硕士生彭凤明对河南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但一谈起湿地,他却连连摇头。到达雁鸣湖后,可能是太想和湿地“亲近”,彭凤明一不小心就踏入了一尺多深的淤泥中。在四五个同伴的帮助下,他虽然脱离了险境,但一只皮鞋却陷在泥里无处寻找。最后,闻讯赶来的养鱼人用铁锹才将皮鞋挖出。无奈,彭凤明只好穿着泥土不分的皮鞋坚持到活动结束。关注湿地湿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进入万亩芦苇荡,大家的热情更加高涨,缠着冯松问个不停。

  宋黎明,郑州市四十九中教师。她对湿地表现兴趣浓厚,一路上问题不断。她说她是代表几百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的,多学些知识好回学校讲给学生们。“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怎么理解?真的有肾脏功能吗?它到底对我们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说湿地是地球的肾脏,虽是个比喻,但并不夸张。湿地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水草滩涂地,是鸟类迁徙途中的‘给养站’,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丰富自然物种,都发挥着其他区域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冯松解释说,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至少发挥着两大作用,首先是湿地具有调洪蓄水、涵养水源的功能,湿地植被可减缓洪水流速,湿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海绵体吸收、储存过量的水分,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提供水源,因而被称为“天然水库”。其次,湿地通过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沉积物的沉降和排除,有毒物质和养分通过沉降、渗透被湿地所吸收,从而起到净化水体作用。

  “将湿地比喻成地球的肾脏,其实主要因为湿地有排毒解毒的功效。就像我们看到的这片生长着芦苇的湿地,如果水流受到较小污染,在流经这里的过程中,有害物质就被芦苇根系和湿地里面数以万计的微小生物‘吃’掉了,等水流经过这片湿地后,排到田地里的水仍然是清亮的、干净的。”

  冯松说,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促淤造陆等生态功能,还能为人类提供鱼类、药材等。“可以说,湿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专家一席话,让大家心生茅塞顿开之感。保护湿地游客拥入雁鸣湖会不会破坏湿地?

  “要不是这几年雁鸣湖的大闸蟹出了名,我还不一定来这里游玩,更不知道这里竟然是湿地。”参加活动的宋黎明坦言。其实,宋黎明的感受代表了昨天几乎所有亲近湿地的读者的感受。同时,许多人对众多游客拥入雁鸣湖,会不会破坏这里的湿地生态环境心存忧虑。

  “大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对合理开发旅游区和保护湿地做长远的规划。”中牟县雁鸣湖乡党委副书记任学斌说,目前雁鸣湖有5000亩水面,两万亩森林,7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在景区以前的规划过程中,就禁止在雁鸣湖湿地建设任何建筑物,基本保持原貌,在以后的保护湿地的工作中,已把“退耕还湿”列入保护湿地长远规划。湿地期待法规保护

  “我省湿地资源在全国位于中等水平。”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陈明昨天说,目前,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我省湿地存在着面积减少的问题,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也急剧减少。而对于其他湿地的保护,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使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很被动。“前几年,有很多农民在黄河湿地上开荒种田,我们只有劝阻,但无法可依。”

  在刚刚结束的我省“两会”上,身为省政协委员的陈明提出,我省应借鉴外地的成熟经验,结合河南实际,尽快出台湿地保护的地方法规。她透露,2004年,《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出台。主要目标是在保护区内封滩育林、封滩育草,增加野生植被面积和覆盖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水禽落户黄河湿地等。

  据悉,目前我省已完成了全省湿地资源普查,已把一些生态地位重要的湿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全省有1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12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库区湿地、淅川丹江库区湿地、汝南宿鸭湖湿地、郑州黄河湿地、开封柳园口湿地、商城鲇鱼山湿地、内乡湍河湿地等,总面积达253780公顷。

  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题图:雁鸣湖冬景孟津黄河湿地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点:鸟儿栖息的乐园

  黄河冲入孟津境内水面豁然敞开,这里便成了鸟类栖息的乐园。孟津数千年的古渡口,就坐落在孟津黄河湿地的中心地带,这里一直沿用一个美丽的名字——“白鹤”。

  昨日上午,汽车沿着孟津黄河大堤行进。孟津黄河湿地管理局韦晓彦局长提起黄河湿地,如数家珍: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5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59公里,南北宽0.5~5公里,总面积1.5万公顷,是以保护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截至目前,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74种。其中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鸨、黑鹳、白鹤、白尾海雕等10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琵鹭、灰鹤、小天鹅、大天鹅等29种;河南省重点保护动物鸿雁、苍鹭、大白鹭等25种,每年都会有三四万羽鸟儿在这里栖息。“湿地有了鸟儿,你才能感到它的灵气,鸟儿是湿地的精灵。”黄河湿地保护员马朝红女士,一提起鸟儿便妙语如珠,她和黄河湿地的鸟儿打了十来年交道,观测、记录、整理,每天乐此不疲。

  在新修的太(原)—澳(门)高速公路黄河桥东侧的黄河河心滩地上,数百只鸟儿聚集在浅滩上,远望去仿佛河心中堆积的石头,只有它们起落时,才能发现它们原来是悠游水中的生灵。从湿地观测人员的望远镜中观察,可以看到单腿静静伫立水中一动不动的是黑鹳;体型最大、浑身雪白、将脖颈弯曲成优雅的“问号”在水中漫游的是大天鹅;在水中游玩嬉戏、嘴巴宽宽扁扁像琵琶的是琵嘴鸭……

  经过多年的宣传,孟津当地农民保护意识很强,发现有鸟儿受伤,便会当即收留并移送给林业部门及时救治。但也有残害鸟儿的毒手。韦晓彦说,湿地保护区虽然建成了,但相应的配置和立法还没跟上来,有时你眼看有人采用破坏性开发等手段侵害湿地,也只能束手无策。三门峡黄河湿地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点:白天鹅越冬的家园

  “没有黄河湿地,就没有上万只白天鹅每年到三门峡越冬;没有白天鹅来此越冬,三门峡就不会赢得‘天鹅之城’的美誉。”前天,记者在三门峡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时,辛石狮科长对记者说。

  出三门峡市区向东约20公里到湖滨区会兴镇王官河湾,便是一个白天鹅聚集区。这里河面、湿地宽阔,而且向阳,年年都有几千只白天鹅在这里越冬。走进王官河湾,只见几公里宽的湿地仍然种着冬小麦。只有起伏突兀、农机具不易播种处,还长着浓密的、已经干枯的蒿草。

  河面上,成百上千只白天鹅正自由自在地嬉戏,不时传出嘹亮的鸣叫。有意思的是,在一块麦地里,村民王子成正远远地看着几百只白天鹅啃食自家麦田里的麦叶、麦根。为啥不驱赶天鹅?王笑道:“吃一点麦苗算啥?咱咋能看着白天鹅挨饿呢?”

  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白天鹅等珍稀水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河南西部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全长170余公里,总面积2.85万公顷。据统计,在这个湿地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93科619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14种。区内共有脊椎动物287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飞来的上万只白天鹅在三门峡库区越冬,形成我国北方少见的壮美的自然景观。

  在三门峡当地,常年进行的自然生态、黄河湿地、动物植物保护专题宣传、放飞放生动物等活动,已把保护大自然的观念输入群众心中。冬季白天鹅缺少食物,三门峡市区许多单位、市民会自觉地购买玉米、饵料撒放到白天鹅聚居区;白天鹅或其他动物受伤生病,马上有人救助;有人破坏湿地、猎杀动物,马上有人举报。

  三门峡市林业局局长张建友说,如果没有相关部门协同、群众积极参与,我们就不可能随时发现并打击犯罪;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环境,就不会有今天上万只白天鹅在三门峡库区越冬的美景。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长垣湿地千只白鹭安家
    成都规划八大湿地让气候更"滋
    黄河四支流几乎“有水皆污”
    25万公顷湿地生机盎然 宁夏
    广东将实施保护湿地条例 禁
    “长江黄河环保接力棒”项目
    东北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
    中国今年将投入5亿元保护湿地
    我国湖泊即将 进行全面“体检
    130多位专家建议书:呼吁对我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