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善待“地球之肾” | ||||||||
作者:赵永新 资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 | ||||||||
中国则拿出两份大礼,为这个不平凡的节日增光添彩:《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宣告正式启动,把全国生态区位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一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辽宁双台河口、云南省大山包等9处湿地忝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使我国享此殊遇的湿地达到30处。 回顾近年来我国保护湿地接连迈出坚实步伐,我们深感欣慰:中国的湿地保护事业,已经走出漫长的冬季,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事实的确如此:2000年6月,《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完成,由国家林业局等17个部委局签署实施;2003年9月,国务院原则批复《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勾画出湿地保护的宏伟目标;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这是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就湿地保护作出政策声明,表明湿地保护已经纳入国家议事日程…… 各级政府的日渐重视,民众保护意识的普遍高涨,使湿地保护成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在北京,各界人士为保护首都的最后一块原始湿地而奔走呼吁;在上海,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九段沙吸引了无数热切的目光;在青藏铁路的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把不得不挖掉的草皮移植到铁路边上,建设人工湿地…… 沼泽、滩涂、池塘、芦苇荡、湿草甸、红树林、珊瑚礁……这些曾长期被视为无用甚至讨厌的字眼儿,如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成为细心呵护的对象;一度轰轰烈烈的围湖造田运动,在反思中渐失“伟大”的意义,被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退田还湖。 行动的转向,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征,更是认知不断深化、提升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大自然赐予的湿地,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肾”,更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气候调节器;湿地不仅给人类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抵御海啸、洪水、高温等自然灾害的卫士;湿地产生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但其现实和潜在的生态价值,则是前者的几倍乃至数十倍。据国际权威自然资源保护组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33万亿美元,仅占陆地面积6%的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就高达5万亿美元。 当然,认知并不等同于善行,私欲往往吞没良知。因贪图眼前利益和一己之欲而践踏、破坏湿地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使得数量剧减的湿地雪上加霜。 失去的才是美丽、可贵的。回首损失惨重的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有识之士扼腕叹息:假如保留更多的湖泊沼泽,假如不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滩、沙丘…… 湿地,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充满希望;人类,应善待、善用湿地而彰显其智慧、良知和责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2月02日 第一版)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长垣湿地千只白鹭安家 成都规划八大湿地让气候更"滋 25万公顷湿地生机盎然 宁夏 广东将实施保护湿地条例 禁 东北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 中国今年将投入5亿元保护湿地 我国湖泊即将 进行全面“体检 130多位专家建议书:呼吁对我 黄河三角洲10万亩湿地恢复工 第五次黄河调水调沙加快黄河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