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保护长江流域水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保护长江流域水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国家环境…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21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首届“长江论坛”以“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以人为本,统筹长江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维护健康长江,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值此首届“长江论坛”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向参加会议的各国朋友、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方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
  水是基本的自然资源,是组成生命世界、生态环境的要素。水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水孕育了生命,生命离不开水。水作为最重要的生命物质,是任何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确定的5个可持续发展最优先领域更是把水排在首位。
  世界各国对水的管理除了按照区域管理外,日益重视按照流域进行水环境管理。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跨地区的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尽管中国各大流域特点不同,但流域性生态问题在整体上都呈现出全局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累积,范围逐步扩大。同时,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彼此叠加,不断趋向复杂化。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重态势,中国的水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众所周知,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系长期累积形成,其治理和修复亦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莱茵河经过约30年的治理才实现生态基本修复就是一个好的例证。
  解决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有效的跨行政区的现代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实践证明,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只有从流域尺度入手采取综合的措施协调行政辖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才能统筹解决流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现代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与传统流域管理有本质的区别。基于生态系统的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了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注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来增加河水的自净能力,将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作为管理目标之一,作为维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清洁水供给的先决条件,强调河流经济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协调,强调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对实现可持续流域管理的作用;注重发挥流域内的湿地与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丰富产品、蓄洪、供水、净化水质等多重价值;流域开发则主要通过经济功能来适应河流的自然生态过程,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除了依靠行政手段外,更加注重通过对流域经济发展规划环评、公众参与、信息共享等,促进利益相关方的交流与沟通,并把它作为解决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不同部门与地区间冲突的综合手段。
  近年来,国际流域水环境管理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许多大的河流管理在经历了洪水控制、航运、灌溉、发电、水土保持、污染控制、河流健康(或称为环境流量)等不同发展阶段后,越来越多地重视保持河流的生态流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河流是有生命的,随着对传统工程水利的反思,“为河流让出空间”,“建立河流绿色走廊”,这些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流域所接受,进而转变为实际的行动。莱茵河流域就投资170亿美元实施了“为河流让出空间”的行动。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5%,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流域内众多的大中小城市形成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带、资源带和产业带,在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长江在中国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当前,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不均衡,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也在加大,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突出。尽管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支流水污染问题渐趋突出。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污染仍较严重,各城市段形成大小不等、长度不同的污染带。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尚未得到重视,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治理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国家珍稀水生动物濒临灭绝,生态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
  为此,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将与有关部门携起手来,共同保护长江。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尊重和运用生态规律建立“资源利用———绿色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的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和引导流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总结推广先行者的经验和做法。我相信,循环经济在中国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水污染治理是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纲要,适应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注重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
  二、开拓创新,探索建立流域环境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目前,长江流域各省万元GDP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较发达国家高几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必须按环境容量来组织制定和实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环境容量是指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目标而允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容量是资源,怎样使用和分配这个资源十分重要。我们做了初步测算,到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中国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就要减少到现在的1/6~1/7。要探索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与流域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容量,重新制订不同区域发展目标、方式和途径,设定不同考核标准。对大规模经济开发活动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能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到决策过程中。中国政府将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机构,加强对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监察,协调、监督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问题,监督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保护长江的意识
  要进一步增强环境意识,树立人人都生活在下游的全局观念。古人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们这一代人再也不能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时代倡导环境道德,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广泛的道德舆论和道德信念的支持。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绿色观念,把建立环境友好的认知和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作为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我深信,只要中国人的心灵“绿化”了,长江乃至中国一定有一个光明绿色的未来。
  四、综合治水,强化监管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编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拟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重大工程立项时充分考虑环境影响问题。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促使企业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将组织鼓励更多的企业创建更多的环境友好企业。支持更多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更多生态工业园、生态示范区,全力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懈努力。
  五、依法治污,科学治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水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很完善。仍需加快立法步伐,加强配套法规建设,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制度,以及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要积极开展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着力探索治污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科学治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国际资本。在治污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在此,我要向那些为保卫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水———而战的各国勇士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对各国政府和各界朋友对中国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虽然在这里我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是我们不懈努力、为国际护水运动而奔忙的精神源泉。
  女士们、先生们: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美丽的山水怀抱的武汉,中外人士齐聚一堂,共同为“长江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它不仅是一个序曲,还期待着大家更多的关注、支持和积极参与。我衷心希望长江早日恢复到中国民歌唱的那样“家乡有林木做伴,绿色天地令人爱,水土保持不用愁,天人和谐喜心间”。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建立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而努力。
  最后,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各位!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华环保世纪行系列报道之二
    上海市五措并举推进和谐水环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
    南京水环境的亮点与“污点”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加
    福建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地
    东部污染转移需引起重视
    环境文学方兴未艾
    中国将依靠科技治理水环境污
    和谐社会拒绝“大树底下不长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