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和谐发展的“云南路径”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和谐发展的“云南路径”
作者:田舒斌  …    资讯来源:云南日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31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彩云之南山川骈列、气象万千:滇西北地区尚在白雪皑皑之中,滇南的西双版纳已是热浪袭人。

    同自然环境一样,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迥异的“风景”:在一些工业城市、旅游城市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同时,一些边境少数民族村民仍过着“出门靠走、点灯靠油”的生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禁毒防艾任务艰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必须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有利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就大胆突破”。“不仅追求‘显绩’,更要追求‘潜绩’”。面向新的世纪,云南的决策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前所未有的胸襟、谋略和胆识旗帜鲜明地向不平衡发展的“痼疾”宣战,奏响了和谐发展的强音。

    “必须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惟有通过一件件实事,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人为本  立足和谐发展的基点

    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云南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据统计,“十五”期间云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8.9%,超过了计划增长8%的目标,经济总量净增130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每年增长100亿元,被有的专家视为云南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波峰期。

    面对来之不易的经济增长止跌回升、加快发展局面,云南省决策层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和冷静。省委书记白恩培说:“对老百姓来说,经济发展不是GDP有多少,而是他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就是能吃好、穿好、住好,路好走,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必须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惟有通过一件件实事,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就医、就学、就业、扶贫等关乎民生的问题,云南省政府决定每年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由省政府确定责任部门并督促落实,确保10件实事如期完成。省长徐荣凯声语铿锵:“宁愿少上几个经济项目,也要迅速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扶贫任务十分艰巨。5年来,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云南省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0亿元,重点实施了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程,共减少贫困人口294万人,并使30多万特困农户告别杈杈房、茅草房,住上了新居。“要让适龄孩子上得起学”。据2000年的统计分析,云南省教育水平大约落后全国10年。在精心调研的基础上,云南几年来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展开建设,累计增加了24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使全省“普九”县达到112个,人口覆盖率达86%,提前两年实现“普九”目标。全省还改造中小学危房369万平方米,并使200万名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

    “让农民不再为生病发愁”。经过多方争取,全省20个县首批参加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640多万农民享受到了“农民的公费医疗”。曲靖市会泽县是试点县之一,全县近94%的农村人口享有了初级卫生保健,金钟镇头塘村贫困户高子平,因患病花去医疗费1500余元,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医疗补偿675元。高子平激动地说,这是政府给农民最实在的帮助!

    面对禁毒、防治艾滋病的严峻形势,云南省委、省政府果断地作出了在全省范围内打一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部署,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查缴毒品和艾滋病监测工作取得新突破。2005年,云南省共缴获毒品10.8吨,收戒吸毒人员8.2万人,强制戒毒人数首次突破6万人,毒品重灾区新生吸毒人员明显下降,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为此,云南省特别把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及失业人员医疗补助等标准,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省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68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约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6%以内。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放眼云岭大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正在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在财政支出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去年昆明市拿出了几份“额外”钱解决困难群体的“特殊问题”: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对医保个人账户每月不足40元的7万余名市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给予补助,投入2900万元,救助15.8万名农村困难家庭学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集约增长  紧扣和谐发展的节点

     “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水电资源开发基地”,一系列桂冠彰显着一个边疆省份自然资源的丰厚。云南是全国自然资源较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但这也形成了云南长期以来对资源型经济“拼资源、拼能耗”的“路径依赖”,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在经济获得增长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牺牲了环境,增长模式粗放。最为沉痛的教训就是滇池的污染。

     “如果继续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而且资源和环境也将难以支撑,这种‘吃祖宗饭、断子孙生路’的事情再也不能做了。”在多个场合,云南省领导言之切切:“我们必须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为目标,云南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乐章。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人们注意到,在云南省所确立的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水电和矿业5大支柱产业中,绿色产业就占了4个。

     旅游业“二次创业”,“提质增效”明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至2005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分别超过6800万人次和150万人次,全省旅游总收入达430.14亿元,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70多万人,超过当年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正吸引着世界的眼球。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水电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云南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03条,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9000多万千瓦。云南省近年来吸引了一批电力企业入驻开发,预计到2015年,云南省水电产业将超过烟草业而成第一大支柱产业。仅今年上半年,云南统调电网新增装机容量163.36万千瓦,一举告别了困扰多年的缺电格局。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滇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玉溪市扛起了“生态立市”的大旗。该市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对境内著名高原湖泊抚仙湖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清理,斥资3亿多元实施了“出流改道”工程,从而基本扫除了污染,并促发该市旅游业勃勃兴起。市委主要领导说,这一届玉溪市领导希望自己为官一任的“政绩”不仅是GDP的增长,而是“把一类水质的抚仙湖交给下一届班子,一届接一届地传下去。”

    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旗帜下,云南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四化”战略,使产业结构“联动”推进,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迅速提高。在烟草业依靠资源整合、品牌扩张实现“再创辉煌”的同时,几大支柱产业勃勃兴起,特色经济实现了新突破,经济发展由单一推动变成了“多条腿走路”。“十五”期间,云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2.3:43:34.7调整为2005年19.4:45.9:34.7。

    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几年来,云南全面启动了30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了10大工业行业整合,集中力量培育了30户大企业、大集团,使云南的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云锡集团、云南铜业等一批颇具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闪亮登场,电解铝、铜和铅锌冶炼、磷化工等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南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连年位居全国前列。

    为改变锡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开采粗放的局面,云南省全力支持云锡集团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了云锡集团在资源开发上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生产管理,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云锡集团已建成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锡冶炼、加工系统,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锡材加工中心、锡化工加工中心、砷化工中心,以及世界级的稀贵金属研发中心。

    “既保护了生态,也发展了经济,云南集约增长方式的探索紧扣了和谐发展的节点”,云南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星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利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就大胆突破”——改革创新  撬动和谐发展的支点

    放眼全国,云南和谐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急待克服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经济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虽然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但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依然较弱,农村和边疆发展相对滞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

    面对困难和问题,云南省坚毅地举起了改革创新的大旗:“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必须用改革的思想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云南省省长徐荣凯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使没有政策依据,但只要有利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就大胆突破。

     “美沙酮替代治疗,那不是让‘瘾君子’吸用新毒品吗,那今年后还怎么禁吸?”“娱乐场所里摆放安全套,那不是公开鼓励卖淫嫖娼吗?”。在提出实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一系列新办法后,许多人疑虑不少。但面对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严峻形势,决策层强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禁令应该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让路。最后,云南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一办法六工程”顺利颁布。通过一系列措施,云南省毒品和艾滋病蔓延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以“罚”为主,“惩罚多生”,一些农民群众很不理解,也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干群关系。从2003年开始,云南一举在全省41个县市区试点“奖励少生”,在全国率先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系列奖励和优惠政策,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户大幅增多。2005年,云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政策实施前的10.6‰下降到7.97‰。

    昆明市东川区是过去全国著名铜矿资源基地,但由于资源枯竭、历史包袱重,一度失业率高达40%,并由此引发了社会稳定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东川的经济社会难题,云南省还在全国创造性地设立了再就业特区,从税收、再就业技能培训补助、社会保障补助、各种费用减免等系列配套措施吸引企业前往东川创业,从而使大批下岗工人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昔日的铜都重新焕发了活力。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回眸云南和谐发展的动人新篇章,不少干部群众连声说:“改革,是改革激发了云岭大地的发展潜力和各族人民的创造活力”。几年来,云南省先后整体性、系统性地实施了教育改革、文化产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并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各项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供了源源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影响深远,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体制、机制入手,云南省大范围、大力度、高起点、市场化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领域呈现出精品迭出、大奖不断、商演火爆、收益丰厚的良性局面,被我国文化界称之为“云南现象”。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领衔创作、以原生态为特质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空灵绝美,轰动了世界,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崛起的一个标志。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近年来先后推出了文化产业改革、教育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协调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发展指标跻身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前列,并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连续两年两部影片获电影“华表奖”。州委主要领导深有感:“改革出机制,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和谐”。

    不要只追求“显”绩,更要有“潜”绩——和谐发展历练执政能力

    速度与质量。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保护与开发。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能否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考验。“在一个地方工作,不要追求一时的赞扬,要看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不要只追求‘显’绩,更要有‘潜’绩。”云南省领导同志在全省大会上的一段讲话用另外的话语表述着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内容。

    由是,云南省在加快发展步伐显得那样从容和自信。在现代新昆明的建设中,云南省领导坚定的话语是:“滇池治理是基础,是前提,是保证”。在面对众多“跑马圈地”前来开发水电资源的投资商时,云南决策层更多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生活条件改善挂在了心头。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潜能释放时,省领导谆谆告诫:“要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一个人思维终究有限,多听专家的、旁人的、基层的意见,就等于给头脑吸氧”。位于昆明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正好在“护国运动”的旧址上。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有专家建议,将这座建筑拆除,改建“护国广场”,以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政府表态,事关工人阶级的感情问题,交给市民决定。结果广大市民踊跃参与,讨论场面热烈,气氛民主。

    把社会发展的主导权交给群众,把政府管理的监督权交给群众,实际上就回答了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昆明市委主要领导对此深有感触:“依靠群众,只会把事情干得更好!”总结以往的经验,在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昆明市委、市政府规定了“四不决策”——没有经过调研、没有通过人大、没有经过听证、没有多种方案比较的问题,不讨论,不决策。

     “让群众安安静静、自自在在地生产生活”成为全省上下以民为本、尊重农民的新规矩。省委书记白恩培强调:“要让群众自主选择他们的生产、生活。只要遵纪守法,他们爱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这不是说基层干部就无所作为,而是要做好引导工作。”为此,云南制定了《农村工作守则》,农民高兴地说,有谁欺负我们就拿这个“尚方宝剑”跟他算账。

     “更主要的是,全省上下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劲头更足了,齐心协力谋和谐的劲头更足了。,一位省领导自豪地说。新世纪之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息,腐败大案又引发震荡,烟草业发展受阻,经济持续下滑,各级领导干部有人悲观,有人急躁,有人观望。新一届云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新一轮又快又好发展时期。干部群众脸上又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云南,站在了一个令人期待的平台上。新华社记者  田舒斌  李自良  (刊于10月25日出版的《半月谈》2006年第20期)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云南5年内将再投入70多亿治理
    云南着手恢复碧沽天池自然景
    云南四大高原湖受污染 85%入
    错位开发破坏生态 云南最后净
    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九大高原湖泊 云南200万
    云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启动
    世界湿地日前夕云南湿地升级
    绿色困惑:云南林纸业进退两
    秦大河: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