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人祸”造成敦煌生态恶化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人祸”造成敦煌生态恶化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记者 邱黎…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8

    放眼敦煌大地,1960年代曾遍布这块绿洲的湿地、沼泽已大多不见,党河滩下茂密的芦苇群已被厚厚的流沙覆盖,月牙泉也明显“消瘦”了许多,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渐呈“握手”之势,敦煌绿洲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敦煌市天然林面积较建国初期锐减了40%,地下水位32年间下降了27-32米,土地沙化年递增2万亩,沙漠化年逼近3-4米,草场、湿地、沼泽、湖泊已基本消失,原有的18种野生动物已绝迹,野骆驼也逐年减少……

    “由于乱砍滥伐防护林改变了小气候,敦煌今年连一场雪都没有下,地下水位连年下降,风沙肆虐,真担心会变成第二个楼兰。”敦煌阳关林场原工会主席杨建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敦煌双绝”还能存在多久?

    2006年12月6日,记者踩着松软的黄沙,绕过几条曲径,来到月牙泉边,尽管无情的寒风裹挟着细沙吹得人睁不开眼,但游客们还是涌到泉边嬉戏、合影留念;与他们不同的是,记者怎么也兴奋不起来,眼看这眼流淌了上万年的“瀚海明珠”越来越“消瘦”,心中的酸楚难以言表。

    记者沿着月牙泉外围走了一圈,看到的情形更是令人担忧,不断前移的沙丘已经逼近农庄,部分沟渠里栽植的白杨树根部被沙土掩埋,由于吸收不到充足的水份而枝条干瘪,接近死亡。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张军对记者说,196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积较大,与之相连的月牙泉村和鸣山村的部分耕地用泉水浇灌。如今,防护林带被肆意砍伐,地下水位下降,风沙成了这里的常客。“风沙大的有十级左右,小的也有六七级,掀翻了温室,吹断了瓜秧,村民们每年都遭受巨大损失”。顺着月牙泉路向西行,记者看到路边一排排的白杨树大量枯死,沙丘已涌上部分公路路面。

    一位村民向记者描述了前几年“黑风”到来的情景:西南边的天上横空挂起一道黑色的幕布,由里向外、自下而上疯狂地吞噬着蔚蓝的天空,几乎一眨眼的工夫,白天变成黑夜,狂风卷起的沙尘打在人脸上像针扎一样疼痛,黑风所到之处拔树毁苗。近几年来,平均每年都有2-3次这样的沙尘暴在敦煌发生,当地人们开始担心敦煌会成为第二个楼兰。

    从月牙泉向着东南方向骑着骆驼走14公里就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和月牙泉被誉为“敦煌双绝”,一个是文化的奇迹,一个是自然的奇观,都是敦煌的无价之宝,月牙泉的水危机对莫高窟也有严重影响。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古人选择莫高窟这个地方,肯定考虑到风水,我担心如果莫高窟这股水也像月牙泉一样,那么莫高窟今后还能不能存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脑袋也热过,在莫高窟的山沟里种地。现在我们不种地了,专人养护这些沙生植物。我保护的是莫高窟的洞、莫高窟的壁画、莫高窟的彩塑,那么我也要保护它的环境,包括它的生态环境。”

    土地沙化每年递增2万亩

    12月5日,记者驱车来到敦煌市最大的一个移民村“定西村”。这里的居民是1990年代陆续从甘肃省中东部的定西、天水等地搬迁而来的。定西村距号称“世界风库”的安西(现瓜州县)风口不到20公里,据当地的老乡说,该风口一年四季刮风,平均风力都在5-6级以上,最大时可达到10级以上,经常因风沙占据路面,导致车辆难行,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汉唐时期,敦煌森林茂密,林草资源丰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都有数百公里胡杨、红柳和芦苇;祁连山雪水丰富,大小河流纵横,湖泊遍布,疏勒河和党河是敦煌的生命线。

    据资料显示,敦煌天然林由建国初期的219万亩锐减到现在130多万亩,减少了40%;胡杨林仅存14万亩,减少了67%;可利用草场减少77%,且现存草场不同程度地存在沙化和盐碱化的现象。敦煌的湿地以平均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消失。绿洲内1万余亩咸水湖和1万余亩淡水湖的80%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土地沙化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增加,沙漠每年逼进3-4米,大风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的恶化使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减少,濒临绝迹。敦煌原有的18种野生动物如猴、豹、熊等已绝迹,野骆驼的数量也逐年减少,国家一级保护候鸟白鹳等基本绝迹。

    记者来到敦煌市与安西县交界的国营西湖农场,这个在1970年代曾经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地方,如今显得萧条了许多。由于缺水,许多人离开了此地。看着因缺水而撂荒的土地,以及周围不断逼近的风沙,无论怎样也和她的美名联系不起来。据农场的工人们讲,西湖以前是一片湖泊,绿树成荫,草原茂盛,牛羊成群,城堡村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百余里长的白水河,从疏勒河引来奔腾不息的流水,滋润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洲。现在,由于干旱缺水,环境日趋恶化,不少人外迁;肆虐的风沙趁机而入,成了这里的新主人,它铲草木、剥地皮,把活土层掘起抛出境外,留下无数的沟沟坎坎。

    四大湖泊几近消失

    “过去的敦煌并不是满目沙漠戈壁。祁连山冰雪融化而成的疏勒河、党河汇入敦煌,滋养了众多的湿地和野生林地。”敦煌的一位老人对记者说。阳关遗址就在南湖边,黄沙正在吞食绿洲。过去,阳关烽火台下就可看到大面积的湖水,现在要转过几道山丘才能望到野麻湾残存的水面。而在唐寿昌城—汉龙勒城遗址,沙丘已破墙而入。距阳关不远一处名叫“大沟水”的河流已经消失。

    当地人介绍说,敦煌境内曾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大湖泊,都有可观的水量。记者利用一周时间围绕四个湖泊进行探查,发现东湖已名存实亡;北湖濒临消亡,犹如一个深六七米的大锅,只在“锅”底还残留着一些泥浆;西湖和南湖的水面也大大缩减。

    西湖湿地管理局一工作人员说,以前南湖到西湖之间有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相连,现在已完全隔开。在西湖,还可以见到成片成片枯死的胡杨林。

    生态环境恶化源于“人祸”

    “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敦煌市气象局一工作人员说,“以前主要集中在3-5月份,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

    记者从市气象局的一份资料上看到这样的记载:1986年5月18日-19日,持续24小时8级大风,风速每秒17米,5.32万亩农作物受害,6000棵树木被刮倒,350只羊丢失,长时间停电;1996年5月29-30日,强沙尘暴持续10小时,8级大风持续7小时,能见度小于10米,8万余亩棉花受灾,270根电杆、20公里输电线路被破坏。

    “造成敦煌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人祸。”敦煌市一位人大代表对记者直言。

    自1950年代后,由于移民等因素,敦煌以及疏勒河上游的阿克塞、肃北、玉门等地人口急剧增长。解放初,敦煌常住人口为3.6万。半个世纪之内,这一数字变成了18万多。人口和耕地面积的飞速增长致使水资源不堪重负,敦煌面临着缺水危机。

    1970年代中期,水利部门在疏勒河上游修建了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导致下游400公里的河段断流(其中300公里河段在敦煌);同期,疏勒河的支流党河被上游阿克塞县截留500万立方米的水,党河断流了。

    在敦煌,需要灌溉的农田已经由最初的1.3万亩增加到38万亩。敦煌市水务局局长马玉成说,实际上可能有40多万亩,每年至少需要2.5亿立方米的水来灌溉。而党河的年径流量只有2.6亿至2.99亿立方米,其中一半被蒸发掉,再除去阿克塞县分流的500万立方米水,所剩水量不够灌溉,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

    樊锦诗认为,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如果一味地从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不说话,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报复。“我有时候跟市里的一些领导说,咱们这儿不能成为第二个楼兰。楼兰古国的消失跟水有关系。我们必须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也才能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及自然奇观月牙泉。”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注生态保护珠江
    以特别之为 立特别之位
    保护洱海生态 做强旅游产业
    群贤毕至谈生态
    森林大火影响生态 造成鱼类体
    生态也是生产力
    藏西北生态堪忧 三方面原因导
    好生态是怎样养成的
    业界呼吁重视环保指令 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