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全球变暖绝非杞人忧天 我国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8 | ||||||||
今年我国遭遇暖冬已成定局。在欧洲、美国等地,今冬气温也一路走高,屡破纪录。 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哪些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记者:近些年来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似乎很明显。 秦大河:确实是这样。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1950年以后,无论是年平均温度还是冬季温度,我国大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特别是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达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2006年,对气候极为敏感的青藏高原39个国家正式气象观测站中,有13个站的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最直接威胁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 记者: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关报告预估,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气温将平均增暖1.1℃至6.4℃。作为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您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最直接的威胁是什么? 秦大河:我认为,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难御难防。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仅会导致暖冬的出现,还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全球气候变暖从总体上来讲,影响到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国家。 2006年中国发生了几次大的台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去年,我国台风登陆时间早、滞留时间长、风力大、降雨多、破坏性强,历史上罕见;春季森林火灾重、沙尘暴天气多、四川重庆夏季伏旱强、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的水位低、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也是多年少见;暴雨、高温热浪、大雾、霾、雷电、酸雨等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气温平均增暖1.1℃至6.4℃,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 记者: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带来哪些影响? 秦大河:除了气候灾害更为极端、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外,我们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还很有可能对我国带来以下影响。 一个是雨雪时空分布异常,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显著减少,据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我国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绝大多数水量入不敷出,每年平均有20多个湖泊消失。 另一个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所导致的干旱化趋势,我国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向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 我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万公顷锐减到2000年的95万公顷。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迁移和消亡的概率明显增加。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增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也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土地退化和病虫害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加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记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科学家们在杞人忧天。 秦大河:应当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现实威胁,绝非杞人忧天。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 记者:如何评价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秦大河: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与高度肯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要求力争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规划”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 此外,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多部门和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都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中。 记者:当前,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秦大河: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没有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等。 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议把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快建设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工程;组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国家战略,尤其要拿出防御和减轻极端气候灾害的战略措施;加强气候变化的宣传,唤起全社会节约资源能源、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 气候变暖具有全球化特征和历史性根源,不是一时、一地、一国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 链 接 今冬全球气温偏高 美国东北部入冬以来,气温反常。1月6日纽约创下1950年以来的冬季最高气温纪录,达到22摄氏度。纽约中央公园内,樱树繁花似锦。冬季大衣及用品严重滞销。 2006年冬天,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根本无雪可滑,原本将在奥地利、法国和瑞士举办的“世界杯”滑雪比赛取消。 法国的气象学家早在2006年11月末就说,法国经历了50年来最温暖的秋天,平均气温比50年来平均值高出2.9摄氏度。 瑞士的鸟类学家则观察到,2006年冬天候鸟的迁徙时间推迟。 《泰晤士报》说,虽然前几年也出现过类似今年的暖冬现象,但各种迹象暗示着,这也许是欧洲将逐渐变得彻底无雪可滑的一个开始。 “暖冬后遗症”不可轻视 专家提醒,暖冬对有些人的健康是不利的。进入春季后,“暖冬后遗症”不可轻视。 首先,天气转暖较早,人体内不适应变化往往会发生紊乱,细菌病毒等就会乘虚而入。再加上春季本来就是外感病多发季节,人们稍有不慎,就易受风寒而致感冒。此外,忽冷忽热天气会使冠心病、哮喘等病人病情恶化。 医生建议,市民要随着气候冷暖及时添减衣服;出了汗,不要马上脱衣摘帽;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公共场所和家庭每天都要开窗换气;学生和幼儿在近期内要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人类活动非气候变暖决定因素 全球变暖将彻底改变欧洲社会 全球变暖可能引发“进化大爆 2007,中国史上最热? 全球变暖可能将热带雨林变草 “蓝色”海洋暗藏生态危机 全 气候变暖威胁阿尔卑斯山的生 应对全球变暖我有奇招怪招 发展绿色环保技术 力阻全球气 英主播回忆“绿色上一代”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