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沙化威胁 川西北高原湖泊或消失 我省将综治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刘佳 资讯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5 | ||||||||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川西北沙化形势严峻。继1996年全国第三次沙漠化普查后,今年4-5月,四川省林业厅和省川西北沙化科学考察队,再次对全省沙化情况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昨(14)日,考察队公布的《川西北地区沙化科学考察报告》再次敲响环保警钟——— 从4月中旬开始,来自四川省林业、环保、气象等多个领域的20多名专家,兵分两路开赴川西北沙化重点区域———甘孜州石渠、色达、理塘以及阿坝州若尔盖等地,开展科学考察。在近一个月里,通过实地调研,与当地科技人员、牧民座谈……专家们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了近10年来川西北沙化的全景图。 “川西北沙化形势严峻,沙漠化趋势与日俱增,但是目前沙化的形态尚处于初始阶段,正是治理的关键时期。”捧着新鲜出炉的《川西北地区沙化科学考察报告》,省川西北沙化科学考察队队长王金锡神情复杂。 科考发现之一:近10年来,川西北地区流动沙地面积增加了34%,半固定沙地面积增加了46%,沙漠化趋势正在加快,高原湖泊面临消失 越野车从甘孜德格海子山一路向东,直到色达河西,再到阿坝壤塘、红原、若尔盖县,抖动的画面,记录着一幅幅震撼的场景———连绵沙丘紧挨着广阔的草场,已看不出其间的清晰界限,不时刮起的狂风裹着沙土向草场侵蚀,草场围栏孱弱地在沙丘中延伸,直至被黄沙吞没。治沙植物被风连根拔起,散落的焦枯根须格外醒目。 镜头不断切换。若尔盖,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杰作”———盆子般大的黑土包随处可见;石渠,牧民牵着羊群在严重沙化了的草场上吃草———确切地说应是找草吃,他们一脸无奈:“草场退化严重,吃了今天的草,还不知道明天吃什么。”随着科考录像的镜头,王金锡的记忆被拉回到一个月前。他还记得科考队到达若尔盖黑河时看到的情景,河段两岸已经全是固定沙地,沙地慢慢地吞没着河道,细而浅的河道不断萎缩,“消失指日可待。” 此次科考结束后,专家雍国玮第一次对外公布了若尔盖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段的卫星图像,可以看到若尔盖县湿地明显地萎缩着:1985年若尔盖县牧区有17个湖泊,总面积2165公顷;15年之后有6个全部干涸,其余11个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总面积仅剩下1323公顷,水面减少842公顷,减幅达38.5%,平均每年减少56公顷,平均递减速度达3.34%。 从卫星图像上专家还发现,除了热尔大草原的几大湖泊和其他几十个较大的湖泊外,若尔盖的其余200余个较小湖泊都已干涸———著名的隆刚木措湖于1988年干涸,留下一大片盐碱地;幕措干湖于1998年干涸;瓦延尔措湖已萎缩了五分之二;哈丘湖、措拉坚湖等几大湖的面积与20年前相比,缩小了20%。 “近10年来,川西北地区流动沙地面积增加了34%,半固定沙地面积增加了46%,沙漠化趋势正在加快,目前川西北地区沙化面积已达到74.5万公顷。”专家推测,照此速度发展,24年之后,这些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会完全消失。“若尔盖湿地将失去‘为黄河蓄水’的水源涵养功能,黄河将面临季节性断流,这里的世界珍稀动物将绝迹或迁徙。” 科考发现之二:气候变化加剧川西北沙化危机 “越来越热”是川西北沙化重点地居民的共同感受。 若尔盖湿地的温度线性趋势是每10年增加0.27℃,降水每10年减少11.6毫米,蒸发量每10年增加7.6毫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导致湿地面积逐渐减小,沙化面积迅速扩大。”听着若尔盖当地气象工作人员的介绍,专家们神情严峻。 气候转暖引起的沼泽退化现象惊人。红原县附近及龙日坝娃玛尔沟一带,沼泽土已退化,泥炭上有20厘米左右的腐殖层发育,直接后果是湿地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减退,黑河、白河近5年的平均径流量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特别是白河,1998年超过26亿立方米,到2002年,就只剩下10亿立方米。 专家对若尔盖、红原、石渠等地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详细统计,结果显示:近20年来,川西北地区呈现温度上升、降水减少的气候变化趋势,其中北部地区气温近20年间上升了约0.15℃,升温幅度最大的若尔盖、红原达0.18℃;与此同时,降水却在20年内减少了10毫米,减幅最大的红原达19毫米。 科考发现之三:牛粪的过量消耗,导致土壤肥力锐减,正成为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川西北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黑乎乎的牛粪,在离牧民家不远的空地堆成小丘,有的家门口甚至多达三四堆。“长期以来,川西北的牧民都采用牛粪作为燃料。”但是很少人知道,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牛粪具有重要的价值。牛粪中有一种叫做胡敏素的有机物质,可以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的粘结,维持土壤肥力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专家分析,过去人口稀少,草地取走的牛粪数量不大,加上土壤肥力较高,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不大。随着牧区人口的剧增,对燃料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牛粪的消耗量极大,“由此导致土壤粘结能力降低,肥力锐减,这是目前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专家建议,利用区域自然条件,结合牧民定居点分散的特点,开发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并配合养殖场粪便集中处理设施的沼气利用,来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科考发现之四:川西北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沙化治理可行 科考途中,许多专家总喜欢做一件事,就是用手刨开沙层,感受下面土层的湿气。“很浅就能感受到水气。”他们走一路测一路,上百处沙化土地水分测量结果令人满意———土壤含水量稳定在57%到81%之间。“不错了,北方许多地方只有10%到20%,这也从理论上证实,在川西北沙地上种植灌木草本治理沙化是可行的。” 实际上,含水量相对高这种优势,正被川西北许多治沙者所利用。比如,若尔盖开展了红柳造林试验,阻止沙化蔓延。 治沙的努力不止于此。石渠通过禁牧、轮牧等方式,为草地生态恢复创造条件。有的地方还通过羊羔集中育肥试验,提高牧草利用率,降低草场压力,同时采用填堵沼泽排水沟方式,增加湿地水资源储量。 但沙化治理,目前仅仅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专家建议,应该着眼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增加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依靠自然和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专家呼吁,应尽快编制《川西北地区防沙治沙总体规划》,参照国家“三江源”综合生态治理模式,加大生态工程综合治理力度,实现防沙治沙科技创新,在“国家湿地保护规划”中优先启动川西北高原区湿地保护项目。 2010年有效遏制沙化石漠化扩展趋势 (记者邹渠郭燕)我省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力争到2010年,使沙化、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全省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到2030年,全省可治理的沙化、石漠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这是昨(14)日省政府在广安召开的全省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 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工作,在我省尚属首次。 目前,我省有沙化土地91.43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9%,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北地区,涉及甘孜州、阿坝州的31个县。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受人为活动干扰,植被遭破坏,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严重退化现象。据2005年监测结果,全省有石漠化土地77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73万公顷,涉及10个市州46个县市区,集中分布在川南和川西南地区,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全省共治理沙化土地39万公顷,实施退牧还草256万公顷,沙化、石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继2005年若尔盖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后,从今年起,国家将我省纳入石漠化重点治理地区,有5个县将开展石漠化治理试点。 为实现治理目标,我省将从加强封禁保护,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减少资源和环境荷载,积极开展工程治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工作。 会上,省政府与防沙治沙重点地区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政府签订治理责任书。 副省长郭永祥到会讲话。 记者刘佳/文尹钢/图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河流源头和高原湖泊成云南生 四川若尔盖湿地沙化严重 沙尘 追沙8000公里若尔盖沙化触目 中国近二成国土沙化 近四亿人 首届高原湖泊生态环保宣讲活 可可西里草场沙化现象严重 威 我国土地沙化首次实现逆转 年 环保博士:北京绿地养护过度 云南:童心护卫高原湖泊 云南加紧治理“高原明珠”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