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Eedu.org.cn 作者:张黎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6/14
摘要: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一直积极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目前已跃居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拥有国。

知识窗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典型性及高价值性等特征。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的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将于下月在波兰举行,届时中国将分别提交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与鼓浪屿的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申请。若获得通过,中国今年有可能与意大利并列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截至2016年7月,全世界总共有1052处地点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其中814件文化遗产,203件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有35件。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一直积极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目前已跃居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拥有国。

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举意在唤起和提升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

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世界遗产达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0项,文化景观5项。

这些珍贵的世界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表示,中国的遗产发展潜力巨大。要得到更好发展,就应该做好遗产保护工作。要用科学的办法,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与风景名胜区发展相辅相成

今年是我国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事业30周年和风景名胜区事业35周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起草并与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等委员,联名向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积极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利于我国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随后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行列,翻开了我国世界遗产事业的篇章。

1987年,在第1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泰山、长城、故宫博物院、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1项),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近年来,受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影响,我国的世界遗产事业进入更加注重质量和规范化管理的阶段。2002年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省域层面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此后,福建、云南、重庆、新疆也相继颁布了专项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我国遗产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作为我国参与世界遗产管理的主要部门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起建立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梯队培育申报机制;2015年,颁布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遗产申报、管理的全面规范化,并加强了技术支撑。

我国的世界遗产发展,与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后者在规划、管理、保护、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均对世界遗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200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了高精度遥感卫星监测体系,对世界自然遗产开展大范围的动态监测,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执法检查。同时,世界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促进了我国风景名胜事业的发展,两者并肩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实现了由主管部门保护向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转变、由注重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遗产环境整体保护的转变、由国内保护向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以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规划为龙头、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以遗产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省—遗产地”3个层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机制。

有效保护了人类共同的遗产。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名单涵盖了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喀斯特等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宗教、山水、古建、耕作等文化景观及其环境;有效保护了大熊猫、滇金丝猴等濒危珍稀物种栖息地和自然生态系统,涉及10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以及4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探索实践了生态文明重要制度。世界遗产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严格保护和永续传承世界遗产,科学诠释了“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特殊作用。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16年,我国自然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900万人次,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建立各类教育基地42个,其中国家级教育基地21个,增进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创造直接旅游收入近80亿元,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并推动了一批特色城镇的形成。

公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显著提升。16处自然遗产地成立了固定志愿者队伍,每年参与遗产保护宣传的志愿者超过5000人次。公众参与、支持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力度不断加大。

但同时,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存在偏差,管理体系不完善,遗产地的规划执行不力等,需要从理论、公共资源治理、规划控制、法律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官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

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申报程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世界遗产的申报需要完成9个步骤:

1、一个国家首先要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保证保护该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缔约国。

2、任何缔约国要把本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个预备名单。

3、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

4、把填写好的提名表格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检查提名是否完全,并送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审。

6、专家到现场评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按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上交的提名进行评审。

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交评估报告。

8、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7名成员审查提名评估报告,并向委员会提交推荐名单。

9、由21名成员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入选、推迟入选或淘汰的名单。

多了解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39个项目成为世界级非遗,排名世界第一;非遗资源信息近87万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6人……这一串亮眼数字背后,是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的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构建非遗保护制度体系 2011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国家大法”,此后国内多地相继颁布出台了本地区的非遗保护条例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文化部为此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

目前,我国建立了包括调查制度、四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和文化遗产日在内的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

培养非遗传承人群 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表演与创造行为都是无形的,其技巧、技艺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养非遗传承人群、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一批尊重传统、尊重手艺、善于创新的企业将与手工艺人展开密切合作,将使传统工艺传承水平迈向新台阶。

弘扬多元一体中华文化 在我国39项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多达1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表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非遗保护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倾斜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巨大优势。

当前,非遗的保护也面临着传承与改善生活、如何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等问题,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万花筒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班牙:叠人塔

“叠人塔”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一年一度的节日庆典上举行。根据传统,这项活动在市政厅前的广场进行。叠塔者一个接一个踩在其他人的肩膀上,一层一层筑成人塔,通常人塔会有6~10层。叠人塔的技能代代相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它。

哥斯达黎加:牛车

“Carreta”,也就是传统的牛车,是哥斯达黎加最出名的工艺品。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种牛车就被用来运送来自哥斯达黎加中部山谷的咖啡豆。而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开始发展出粉刷和装饰牛车的传统。哥斯达黎加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人们只要看一眼轮子上刷的图案,就能辨别出牛车的驾驶者来自哪里。

尼日尔: 玩笑关系

“玩笑关系”是尼日尔民族语言区内的一种“社会实践”,不同社区内的人民出于玩笑的目的彼此嘲弄,来建立一种“玩笑关系”。这种“玩笑关系”源自于尼日尔人祖先的约定,他们约定不同社区之间不能发生战争和冲突。这种“玩笑”的行为寓意着成员们必须彼此相亲相爱,并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协助。

戈梅拉岛: 口哨语言

在位于加那利群岛的戈梅拉岛上,有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口哨语言”。那里的岛民以西班牙语为基础,“复制”出一套口哨语言。这套代代相传的口哨语言是全世界唯一一套发展完整的、且被大量使用的口哨语言体系,共有超过2.2万居民在使用它。

本报记者张黎整理撰写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