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九色鸟”棕尾虹雉世所稀

Eedu.org.cn 作者:田野    资讯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3/21
摘要: 羽色华丽 誉为孔雀第二

羽色华丽 誉为孔雀第二

在动物学分类系统中,棕尾虹雉属于鸡形目雉科虹雉属,这个属非常小众,只有3种鸟,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白尾梢虹雉较难见到,绿尾虹雉是我国特有鸟类,但论颜值,还是本篇的主角棕尾虹雉最高。

作为雉科的一员,棕尾虹雉的体型在鸟类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体长约70厘米,雄鸟重约2380克,雌鸟重约2150克,羽毛和孔雀一样是雌雄异色。雄鸟羽色靓丽:头部是铜绿色,眼睛周围裸露的皮肤呈海蓝色,后颈处羽毛由红铜色过渡到橙黄色,背部呈铜绿、紫及蓝绿色,两翅膀表面呈蓝紫色,下半身和腹部则为黑褐色,具显著的棕白色纹,尾羽为棕红色。这么多“色”,使它全身的羽毛都闪耀着彩虹般绚烂的金属光泽,也因此得了个“九色鸟”的别称。此外,雄鸟头顶有一簇绿色的羽冠高高立起,羽干细而裸露,向前卷曲的羽端呈匙状,如同丝绒一般,奇特而华丽。藏族人称棕尾虹雉为“加糖”(音),意思是“孔雀第二”,养眼指数之高确实不是吹的。

相比之下,雌鸟全身的羽色显得淡雅清秀。头和羽冠、上体均为黑色,具皮黄色或白色纹;下背部为皮黄色,具黑色同心纹;颏、喉及前颈白色,其余下体褐色,杂有黑纹或白纹;尾羽棕色,有黑、白两色的斑块。

棕尾虹雉的体型在鸟类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两岁性成熟 一夫有多妻

棕尾虹雉是日行性高山走禽,老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从西到东,自然分布于阿富汗东部,贯穿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尼泊尔、不丹和我国西藏南部,分布区不算很广。它们生活在海拔2100~4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灌木丛、草甸及裸岩地带,白天在灌木和草甸里寻找植物的嫩芽、嫩叶、嫩枝、块根、果实和种子等素菜,边走边吃,偶尔也吃昆虫等无脊椎动物调剂一下口味;夜间就集群栖息在树冠上。它们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严酷,整个夏季几乎总是在阴凉的细雨和云雾缭绕下度过的,冬季则被皑皑白雪覆盖。因此,它们时常成群活动,冬季有时可以结成二三十只的大群。

身为鸡形目的鸟类,棕尾虹雉的翅膀又短又圆,躯干又略显笨重,飞的时候像麻雀一样快速扇动翅膀,呈直线式飞行,可惜这样的身材飞起来简直是小马拉大车,飞不高也飞不远。这些习性和《环境与生活》杂志2016年11月号介绍的褐马鸡颇为相似。棕尾虹雉的叫声比较洪亮,很像哨声。

棕尾虹雉的社会是一夫多妻制,两岁左右达到性成熟,繁殖季为每年4~6月。雄鸟求偶时以精彩舞姿炫耀,尾扇形展开上下拍动,两翼抬起,并偶尔跃入空中。成家以后,它们便在灌木丛、岩石下、大树洞之类的隐蔽之处,用草、树枝、树叶、羽毛等材料筑一个简陋的巢。每窝可产卵4~5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或皮黄色,具红褐色和紫色斑点,孵卵期26~30天。繁殖季时,雄鸟之间有时会为了争取配偶而大打出手。非繁殖季,它们多同性群居生活。

喜马拉雅山南麓部分地区的男人喜欢摘取棕尾虹雉雄鸟的冠羽来装饰自己的帽子,把这视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重重危机下 种群数量少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断扩大耕种面积和牦牛的放牧区,加之过度砍伐森林和喜马拉雅山地区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棕尾虹雉的栖息地不断被侵蚀,而乱捕乱猎、毁巢取卵这种简单粗暴的杀戮也时有发生。喜马拉雅山南麓部分地区的男人喜欢摘取雄鸟的冠羽来装饰自己的帽子,把这视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好在1982年,当地就已经禁止了这种捕猎行为。在如此重重危机下,棕尾虹雉分布区域狭窄而零散,种群数量稀少,已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相对于大部分珍稀物种,人们对棕尾虹雉目前还知之甚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关于它的档案有N多条目都只标注着“未知(unknown)”,该组织编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仅把它划为“无危”(LC)级别,甚至连确切的数量统计都没有,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