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邂逅野生动物的几率越来越大”

Eedu.org.cn 作者:肖琪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17
摘要: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探索保护地管理新模式,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本报记者肖琪

一头羚牛瞬间钻进竹林;两只果子狸拖着圆滚滚的身体在路边找吃的;受到惊吓的豪猪“仓皇出逃”……这个冬天,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老河沟公益保护地有点“忙”:生态导赏员忙着接待从城里来的游客;巡护员们忙着巡山;而动物们忙着寻找食物为身体储存能量,度过寒冷的冬天。

老河沟公益保护地坐落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保护、高起点推动,扩大保护地面积、创新保护地管理新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如今,老河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得到极大恢复,越来越多的保护地居民纷纷加入国家公园建设,并从中受益。

在老河沟,特别是秋冬季,邂逅野生动物几率变大

“这几天山里有点冷但没下雪。我带着游客进山,还遇到了金丝猴。”自从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的生态导赏员,甘玉波与外界游客有了更多接触。每一次,她都会自豪地向大家分享老河沟的野生动物:大熊猫、羚牛、林麝、野猪等。

“在老河沟邂逅野生动物的几率越来越大。”这是甘玉波最大的感受:“特别是秋冬季气温降低,动物们到低海拔地区觅食,我们经常能碰上。”

这不仅是当地人的直观感受,更有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实实在在的监测数据佐证:2022年,保护地监测到野生大熊猫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大,最低海拔下降至1350米。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开展的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显示,这里有陆生脊椎动物547种,维管束植物3306种,其中,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金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红豆杉、珙桐、独叶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6种,是名副其实的基因宝库。

摸清“家底”,才能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杜勇告诉记者:“我们监测到亚洲金猫捕食毛冠鹿的罕见高清视频;羚牛、毛冠鹿、斑羚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种群逐年扩大,并成为常见物种;连年的鱼类监测数据显示,老河沟河道中5种鱼类的数量、体长等指标持续向好。这证明,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野外种群得到显著恢复。”

高水平恢复,离不开持续的高水平保护。为确保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绵阳市将所有野生大熊猫、90%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国家公园进行管理,并积极修复大熊猫栖息地,平武县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使全县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更清晰、功能分区更科学,管控规则和管理制度更合理、完善。

引入社会力量,探索保护地管理新模式

最新规划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面积达4195平方公里。林海莽莽,在这片被山林覆盖的土地上持续开展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持续的人力、物力投入,还需要探索因地制宜的保护地管理新模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

平武县的做法是,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老河沟公益保护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2012年,桃花源基金会与平武县签订50年委托管理协议,初步形成由当地政府授权监管,民间机构日常管理,专业科学团队提供业务指导的保护地管理新模式。

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林业与草原局局长蒋仕伟看来,这是平武县开放创新、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尝试。“公益保护地更加灵活,为民间力量参与保护提供了机会,也为保护地提供了更多专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来源。”

这种尝试带来了很多启示,平武县在已有的保护基础上创新了多种保护管理新模式。如成立余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探索政府监管、私人管理的民办公助保护管理模式;成立全省第一个保护小区——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探索政府倡导、社会参与、社区为主的社区保护管理模式;成立全国首个生态护林员协会——千佛山生态护林员协会,探索护林员参与保护与自然教育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保护队伍的力量随着体制机制创新而逐渐强大:科研合作平台搭建、基层管护站建立、“天空地人”一体化体系日趋完善。以桃花源基金会老河沟巡护工作为例,近4年来,巡护总里程累计达4.15万公里。这支常态化的巡护队伍将守护山林的责任,化作每一个踏实的脚印。

蒋仕伟还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县共设置生物多样性监测固定样线81条、巡护样线177条,各类护林员达1865人。在他看来:“常态化监测巡护工作,帮助我们更好地守住山林,也守住野生动物的家园,取得了较好的科研、保护、生态、社会效益。

创新开展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1月6日,预约公路、小沟,时间9:30,7人。”甘玉波刚接到游客的电话,立刻就在生态导赏员的微信群里发送了预约报备信息。一年四季,来自绵阳市区,甚至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赏自然美景,听保护故事。甘玉波也因此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生态导赏员到底承担着怎样的工作?她们又是谁?

甘玉波是老河沟公益保护地周边社区的村民。2022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平武县林草局的指导下,高村乡政府与桃花源基金会老河沟保护中心合作开展生态导赏员培训。以“政府主导—保护地培训指导—当地村民参与导赏—社会公众预约体验”为主要形式,创新建立生态导赏员机制,让村民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中,并因此受益。截至目前,已培训当地村民163人,其中,94人通过考核并获得导赏资格。2023年,老河沟生态导赏员接待入园访客超2000人。

在高村乡党委委员李盐看来,生态导赏员制度的建立,成为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有效方式。“导赏员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向游客广泛宣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为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和当地生态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入园访客们在接受自然讲解服务的同时,生态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如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渐渐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受益主体,并更加自觉地加入到保护中来。在杜勇看来,“如何把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同步实现自然资源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一直是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高村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依托生态导赏制度开发的6条生态探秘线路,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前来。此外,这里还建设了60亩熊猫稻田、500米熊猫步道,积极打造“民宿休闲度假+自然教育”旅游模式,构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举办自然教育周活动、成立自然教育联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平武县正在争创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和全国自然教育示范强县。

杜勇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生态导赏制度。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强化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社会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模式。”

而甘玉波则期待着在甲辰龙年到来前,带领更多游客体验老河沟的冬天。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