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 绿色共富 景美人和
◆本报记者 朱智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旁,第一次到余村的游客争相拍照;村里道路两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标志闪闪发光; “全球合伙人”共创基地中,一个个创客背靠青山、面朝田野忙碌着;各家门口,景观品装饰一新……深秋时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蓝天碧水绕青山,欢声笑语飘农家,处处美景如画、繁荣兴盛。
行走在余村,听老余村人讲村子的美丽,听新余村人讲创业的美好,这里的“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实践的生动写照。
20年来,浙江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再到低碳发展、绿色共富,一个山川秀丽、景美人和的全域大花园,正成为映射美丽中国样貌的鲜活样板。
伟大思想耀之江
滨湖大道宛如长龙蜿蜒,沿岸芦苇随风摇摆,龙之梦乐园里处处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远处丘陵绵延起伏,大片湿地绿意盎然……秋日的太湖南岸,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然而,曾经南太湖却是另一番景象:湖面遍布养殖围网和密不透风的渔民“住家船”,岸边连片的芦苇荒滩,周边到处是灰尘和裸露的矿山,水泥厂、印染厂和纺织作坊污染让太湖水浑浊发黑发臭。“身处太湖不见湖”“守着太湖没水喝”,是当时湖州人的真实写照。
正当湖州人亟待一场改变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南太湖调研。他对当地干部说:“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彼时,浙江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也率先感受到“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面对高增长背后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和百姓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亲自擘画实施“八八战略”,并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项举措之一,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搭建生态省建设“四梁八柱”,亲自谋划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积累了创新驱动、科技支撑、法制保障、舆论监督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财富。
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擘画的生态省建设战略蓝图,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省推进大会,压茬推进,不断深化。
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率先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浙江,建成了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蓝色循环”接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持续优秀,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城乡均衡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一,率先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美丽浙江织锦绣
又萌又憨的外形,栩栩如生的设计……第19届杭州亚运会期间,一种可爱的小工艺品——“加油鸭”火出圈。
“加油鸭”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由废弃的木料和笋壳做成。笋壳是竹笋外面包裹的一层层保护壳,伴随着竹子的生长全部脱落,化入泥土。以前,村民会捡拾脱落的笋壳烧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捡拾笋壳。脱落的笋壳一般被当作废物垃圾处理,等待自然降解。
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余杭区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说,当初看到“毛竹之乡”百丈镇漫山遍野的废笋壳,她便起心动念要用这一材料制作工艺品,没想到能和亚运结缘。
“加油鸭”只是 “无废亚运”“绿色亚运”的一个例子。亚运开幕式散场后“大莲花”干净如初,绍兴废矿山蝶变羊山攀岩场馆,数字烟花璀璨绽放……一个个绿色探索、绿色实践在亚运期间被网友频频点赞。网友盛赞的背后,是浙江对美好宜居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在污染防治攻坚、减污降碳协同的持续加码下,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的每一处肌理都不会被放过。
如今,“浙”里的清新空气,已是标配。来到西湖边,只要天气晴好,湖光山色、蓝天白云,随手一拍就是大片。2022年,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4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13年的68.4%提高到89.3%。
“浙”里的河流湖泊,越发养眼。走进杭州市上城区钱江新城高端商务区,穿过一座座高楼后眼前豁然开朗,小桥流水、葱茏掩翠,宛若“世外桃源”。截至去年底,浙江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97.6%。
“浙”里的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俯瞰富春江岸,曾经烟囱林立的造纸产业集聚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富春湾新城;遥望钱塘江畔,杭州亚运场馆在亚运史上首次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以来,浙江已正式刊发新物种15种,记录物种1.2万种。欧亚水獭、蕊被忍冬、中华鹧鸪、大鵟、阳彩臂金龟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重新发现,发掘了庆元黄粿、遂昌乌米饭等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
“浙”里的城镇乡村,全域和美。目前,浙江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3%,1191个小镇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创成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海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省域大花园、大美格局。
眼下,从城到乡,由山至海,移步成景为画,处处绿意盎然。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已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绿色共富向未来
“盛家布艺”看扎染、“李氏梨膏糖”喝糖水、“猫的小院”撸猫……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金华义乌李祖村,白墙黛瓦、绿意盎然,诗画的景致,活力的韵味,吸引着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保护生态,绣“美”环境,美丽的生态环境也会回馈你。在浙江,如李祖村一般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故事比比皆是。
杭州下姜村从“脏乱差”蜕变为“绿富美”,先后建成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景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培育农林采摘、精品民宿、研学培训等新业态,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02年的2755元跃升至2022年的48818元。
衢州浦山村依托好风景,发展农家乐、小吃店等“小生意”,区块内畲族民宿、共享食堂、亲子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风生水起。仅“凤凰部落”亲子游乐村项目每年就可为村里带来保底分红20万元和净利润20%的合作收益分红,村民户均收入超3万元。
不只是乡村,在浙江山水之间,以好生态实现绿色共富,势头正猛。
在龙游,创新“点碳成金”模式激活了山林经济,发展花菇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连续两次入选全省共富试点县和山区26县生态工业样本县。
在丽水,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粮食、食用菌、笋干、水干果、蔬菜、禽畜等农产品走出大山,大大提升了丽水生态产品的溢价空间,两年时间平均溢价50%。
在安吉,余村人按照当下每吨五六十元的碳汇市场价,对村里6000亩竹林碳汇进行了交易,拓展了竹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策……
如今,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探索实践,都成了富民增收的强大引擎。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正从现在通往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浙江省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与改革开放相衔接、与共同富裕相促进,在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中绘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样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