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如今,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在这两个方面,世界都是一个非常不平等、不均衡的地方。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最有可能遭受气候变化危害的人,都居住在那些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对气候变化影响因而最小的国家。这些面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国家,通常也是世界上较为贫困的国家。科学家上周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对全球变暖的破坏性作出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结论:将有超过60个国家因为缺乏土地、食物和水资源而面临战争危机,而这些面临危机的国家,主要来自第三世界。
与此同时,那些遭受气候变化危害最小、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条件最为优越的国家,则通常都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
对于那些提倡采取联合行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人来说,这种逐渐形成的共识并不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共识。
“最初的说法是,我们同舟共济,这种说法很容易向世人兜售,”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门德尔松说,“但科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说法,我们并不是同舟共济。”
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来说,发达国家显然拥有更大的灵活空间。部分原因在地理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很多发达国家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拥有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或者法国和新西兰那种温和的天气。
不过,发达国家拥有的一个更重要的利器却是它们的财富,这些财富至少相当一部分都是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通过燃烧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实现工业化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在美国,农业生产仅占经济总量的4%;在马拉维,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约40%的经济总量来源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显而易见,面对一场气候灾难,美国的承受能力远远超过了马拉维这种国家。
一些发展中大国,比如说印度正在摆脱贫困,也开始排放出数量庞大的温室气体。
但就人类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而言,这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中国现在算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在人类自1850年以来因为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总量中,中国所占的比重还不到8%,而美国的这一比例是29%,西欧的这一比例为27%。
这种巨大的差异已经促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官员和气候、环境专家以及外交专家开始认为,发达国家欠发展中国家一笔气候债务。
很多专家说,之所以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有义务帮助那些受气候变暖危害最深的国家,是基于一种长期以来的法律观念:污染者埋单。
“我们有义务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因为我们应该为气候变化承担很大部分责任。”彼得·格雷克说,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太平洋发展、环境与安全研究学会的创始人。
“如果你把你的车开进了邻居的起居室,难道你不欠你邻居点什么吗?”格雷克说,“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正在将气候变化的车开进邻国的起居室,他们没有买保险,而我们却买了。”
在全世界,财富使一些国家能够应对气候和海洋威胁,而贫困、地理以及历史问题则使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同时又最为脆弱的国家直面危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下面就是四个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截然不同的应对状况。炽热的地球
4月5日,东京一家博物馆内展出装有100万个发光二极管的地球模型,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后的景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会议即将发表的“致决策者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对最贫困国家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对付气候变化的手段有限。
马拉维:干旱来袭 无法预报天气
在马拉维第二大城市的政府气象站,25岁的哈罗德·尼科赫曼,每天要检查两次各种气象仪表。
他跳过了气压计,因为气压计的灯不亮,他没法读取数据,他等了6个月,也没有等来气压计所需要的新电池。他的上司韦拉尼·齐伦加心烦意乱。破旧的设备,过时的技术,漫不经心的数据,零星分布的气象站,每年只有16万美元的预算,马拉维国家气象部门所能做到的就是这些了。
“4年了,我们甚至无法知道我们国家的日照时间的长短,我们还怎么去测量气候变化?”身为测量工程师的齐伦加说,“唉,太可怜了!”
缺乏测量数据只是马拉维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这里还缺乏灌溉,过度依赖单一作物——玉米,渔业资源锐减,森林面积衰退,再加上土壤退化。
马拉维拥有1400万人口、被列为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十分之九的马拉维人都是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去年3月,马拉维政府确认在未来三年时间内需要斥资2300万美元采取紧急行动,于是向协助贫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联合国机构提出了援助请求。
一年后的今天,马拉维政府仍在和捐款国谈判。“真让人伤心,直到现在,我们一分钱还没有拿到。”马拉维环境部长亨利·邦达说。
39岁的农民奥斯丁·卡姆朋很早就开始适应气候变化,一个非赢利组织去年给他提供了软管和一个大水桶,这些灌溉工具虽然很简单却很有用。他种了好几种玉米,还种了棉花、蔬菜、土豆和木薯。但今年一月,一场连续一星期的大雨导致河水泛滥,他的2.8公顷田地全部被淹,庄稼颗粒无收,他的75位邻居无家可归。
“马拉维已经准备应对天气变化,但我们却没有给他们帮助。”环境专家南格玛说,“我们根本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印度:洪水肆虐 束手无策
年复一年,巴格马蒂河都会在雨季泛滥,从喜马拉雅山山麓奔流而下,将印度小村达纳乌尔村庄变成一片汪洋。
年复一年,巴格马蒂河都会卷走这里的牛羊,冲垮房屋,淹死数十人。去年雨季期间,当帕万·德维19岁的儿子维卡斯·库马尔去田地里的公共厕所时,被迅速袭来的洪水卷走。2004年,一次大洪水就在印度北方的比哈尔邦造成351人死亡,达纳乌尔村就在比哈尔邦,坐落于印度最为脆弱的洪水泛滥平原上。
面对洪水的肆虐,这种印度村庄可能会越来越脆弱。据印度科学家去年报告,自1950年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印度雨季的降雨量日益增加,倾盆大雨越来越多,温和小雨则越来越少,这种降雨模式正在加大洪水突发的危险。
城市也同样面临洪水的威胁。2005年,24小时之内,925毫米的降雨量,使印度的商业中心孟买陷入瘫痪,400人死亡。
从这些数字或许可以看出,尽管印度经济正在迅速发展,但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天灾,印度似乎仍没有做好准备。据印度政府称,全国每年有大约800万公顷的土地受到洪水影响,平均每年受灾的人数达到420万人。
在达纳乌尔村,每年有将近三个月的雨季,所有人都要靠天吃饭。富人家可以积攒柴火,储备粮食,应对一年一度的灾难。穷人家则要乞讨或者东借西凑才能吃到东西,在地势高点的地方用水泥袋搭个棚子,就当是安身之处了。他们在洪水中洗澡洗脸,从洪水中提取饮用水。有6个孩子的父亲西拉·马基问道,把水烧开了再喝?谁能负担得起?由于雨季期间价格翻番,他们从来都没有足够的钱购买煮饭所需的燃料。
去年,马基4岁的儿子感染了黑热病,这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马基划了一个小时的独木舟,才将儿子送到医院。政府的救护车是不会到他们村的。
印度政府为应对洪水采取了一些最基本的措施,修建了一些道路,下面铺设了排水管道,但道路本身就坑坑洼洼。当地人说,下雨时,公路通常好几个星期都无法通行。至于防洪堤坝,从30年前暂停以后,就一直没有修建,不过,在今年的雨季后将会重新开工。
去年,印度政府第一次将一套“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当地官员坐着一辆人力黄包车,带着一个扩音喇叭,四处奔走,警告洪水即将到来。但村民们除了当地村庄的学校,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藏身,而学校里既没有饮用水,也没有公共厕所。
今年3月中旬,巴格马蒂河突然上涨,不到一天之内,就给这里的人带来一场大灾难。苏尼尔·库马尔是当地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洪水使他失去了1.2公顷小麦,这是他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住在这里就是我们的不幸。”库马尔说,“我们没有防洪设施。”
澳大利亚:干旱缺水 淡化海水
随着全球变暖,以及持续的干旱,在世界最干旱的大陆——澳大利亚,饮用水已经成为一种昂贵的商品。珀斯市海水淡化厂正在利用风能和海水来生产淡水,当然澳大利亚还有一种其他很多国家都没有的有限资源:金钱。
这座耗资3.13亿美元的工厂,是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之一,于去年11月开工,每天可以生产多达1.71亿升淡水,几乎足以注满100个奥运会标准规格的游泳池。虽然造价昂贵,生产出来的淡水每450升只需要3.5 美元。
在中东地区,海水淡化厂随处可见,因为那里的水比油贵;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州,也有很多小型的海水淡化厂,不过,珀斯的海水淡化厂与众不同之处,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其消耗的能源是风能,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这座海水淡化厂所需的电力是由大约160公里外的一个风力发电站提供的;而大多数海水淡化厂都需要燃料提供能源,在产生淡水的同时也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我们称之为21世纪的炼金术:将风变成水。”珀斯海水淡化厂的工程师克里斯普说。这里所生产出来的淡水使身处最干旱大陆的澳大利亚人获得了一种安全感。然而,尽管建造海水淡化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淡水缺乏的问题,但在珀斯市,几乎没有政客,除了呼吁限制使用草坪洒水机外,敢于建议采取更加严厉的节水措施。
克里斯普说,在珀斯,家庭用水的一半都被用于花园;在室内所使用的淡水中,30%用于洗衣机;至于住在郊区的富人家,其用水量则是市区居民的两倍。随着全球变暖,澳大利亚正在经历其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持续干旱。在澳大利亚的珀斯市,流入珀斯大坝的水量在过去30年里锐减三分之二,与此同时,珀斯的人口仍以每年超过2万人的速度在增长。
珀斯市正在讨论在未来几年内再建造一到两个海水淡化厂,悉尼以及其他地方也在开始建造海水淡化厂。
荷兰:海水上涨 新招应对
安妮·范莫伦就住在马斯河边上,在荷兰这个海拔很低、经常面临洪水以及海水威胁的国度,她所在的马斯鲍莫尔村可算是一个不大安全的地方,但安妮已经为迎接下一场洪水做好了准备,她甚至有点兴奋。“我们还没有漂浮,”她说起自己的房子,“但我们正在等着漂浮。”
安妮家的两层房屋拥有两间卧室,花费了大约42万美元。它并不是一个形如房子的船,也不是世界其他地方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移动房屋。这是一种两栖房屋:坐落在陆地上,但可以随着水位上涨而向上漂浮。这种房屋建造于中空的水泥地基上,由6根深入湖底的钢柱链接。如果河水上涨,房屋将向上浮动,最多可达5.4米。两根水平的长杆将它与相邻的房屋链接在一起,以免随水漂移。在洪水退去后,房屋又退回原位。
这是荷兰人的一项最新的试验,由于缺少足够的土地兴建更多的住宅,加上需要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增多作准备,荷兰人开始研究新的住宅。在荷兰东部格尔德兰省的这个村庄,对洪水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1995年,马斯河及其他河流洪水泛滥,大水淹过了河岸,冲垮了堤坝,迫使25万人撤离。现在,虽然堤坝比以前更高,但由于海水可能会在一个世纪左右内上升几米,因此,还需要采取更多应对措施。
“所有的大学正在与政府联合研究一个大项目;我们有一个大约500人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格尔德兰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阿姆斯特丹大学气候变化教授皮尔·维尔林加说,“不论出现何种情况,比如格陵兰岛冰雪融化或者大西洋热带风暴袭击,我们都要坚守在这里,这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口号。”
这意味着要为洪水易发地区的房屋建造制定新的规则,为那些住在危险地区的人提供保险,修建更高的大坝等等。
对私人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试验新型住宅,就像弗迈尔公司在马斯鲍莫尔村所做的那样。这家公司还在海牙附近建造了一批漂浮温室,其他公司也获得政府的批准,在荷兰全国15个危险地区试验新型住宅。其他各种建议,包括建造一个漂浮城市,也在讨论之中。
对安妮来说,她喜欢与马斯河融为一体的感觉。
“荷兰人一直不得不与水作战,”安妮说,“现在,这(漂浮房屋)是考虑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是一种享受水,与水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式。” 《时代》周刊列出全球变暖生存指导手册
以个人之力能让全球变暖的步伐减缓吗?当然!为发烧的地球降温,可以由你我做起。将于4月9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个人减缓全球暖化的最佳方案。
1.将食物变成燃料
玉米皮会不会比玉米更适合生产能量呢?目前,生物燃料乙醇已经成为了石油燃料的代用品,美国将利用粮食作物生产这种燃料,希望最终可以借助乙醇来改变国民大肆使用石油的习惯,并且减少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美国能源部2005年已经将提供给生物燃料研究方面的资金翻倍,玉米、大豆、柳枝稷、城市垃圾和使用过的食用油都可以用作生产非石油燃料的原料。在美国,每年所产的52亿升玉米中有超过一半都被制成了乙醇,许多新型车辆都能够使用E10燃料(由10%的乙醇和90%的汽油组成)。
2.换上节能灯
家庭节能产品中的明星当属紧凑型荧光灯管(CFL)。这种节能灯价格是普通白炽灯的3~5倍,但是其耗电量只有白炽灯的1/4,寿命也比白炽灯更持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节能灯泡仍然含有5毫克的水银,因此不能随便丢弃到普通垃圾堆中,得丢到可回收的垃圾桶里。
3.拉起晾衣绳
如果可能的话,用天然草料养羊、剪下羊毛制成100%的有机羊毛,然后亲自用针线缝成衣服当然是环保的。不过除此之外,你的衣服的整体环保质量最终还得有洗衣服的方式决定。最近由英国剑桥大学制造业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和衣服有关的能量消耗中有60%是因为洗衣和干衣。一件T恤衫的“一生”中,能够导致大气中多出4公斤二氧化碳。
环保方案并非不洗衣服,而是尽量不要用热水洗、一次性洗多件衣服。使用你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率的洗衣机——新型洗衣机的耗能率只有旧款机的1/4。洗好衣服后,不要使用干衣机,而是把衣服晾起来,让其自然风干。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把洗衣服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
4.坐公共汽车
每天坐车或开车大老远地去上班既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地球上的能源。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家搬到办公室附近。但何不让办公室离家近一点呢?这一概念被称为最近交换,适合那些在同一城市有多个办公地点的公司。一名美国西雅图的软件工程师吉恩·莫林斯发明了一种程序,可以帮助公司通过一些调整来大幅削减员工花在路上的时间。在使用了莫林斯的软件后,一家银行对分行员工作了一些调整,将需要花大量时间在上下班路上的员工人数减少了69%。
此外,坐公共汽车上班也是环保方法。美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有超过30%来自交通。根据美国公共交通协会介绍,如果大家都不开车,而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那每年可以节省大约52亿升汽油,即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5.多开窗少开空调
每个美国人每年的能源消耗相当于排放25吨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是家庭耗能。减少耗能的办法很简单:多开窗,少开空调;冬天暖气温度别开太高,夏天空调温度别开太低;动手洗碗,少用洗碗机;把热水器的温度稍微调低些;把门窗的挡风雨条补严实。如果这些都能做到的话,每家每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锐减为1814公斤都并非不可能。
6.少吃烤肉
一辆汽车还是一个大汉堡包更应该对全球变暖负责?汉堡包!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去年的一份报告,肉类行业制造了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这比全球交通运输制造的温室还要多。
肉类行业制造的温室气体中,大部分是粪肥产生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气体。甲烷对大气层造成的温室作用高达二氧化碳的23倍,而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果则是二氧化碳的296倍!
目前世界上共有150亿头牛、170亿头绵羊和山羊,这些数字仍在迅速增加。2001年~2050年间,全球肉类产品的产量将翻一番。再将养殖、运输和销售牲畜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数字会更为惊人。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如果一个人变成素食主义者,他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为1.5吨,而使用一辆普通混合动力车每年的排放量为1吨。
7.对塑料袋说“不”
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5000亿个,其中只有不到3%得以回收再使用,剩下的塑料袋则被当成垃圾掩埋在地下。这些塑料袋通常由聚乙烯制成,需要超过1000年时间来进行生物降解,其间还会产生温室气体。环保方法是尽量使用布袋或者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袋子。
8.出门要关灯
不需使用的时候关掉电器的电源,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这样做不但能省电、延长电器的使用寿命、节省费用,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下班后,绕办公室走一圈,确保所有的电脑、显示器、台灯、打印机和传真机都已关掉并非难事,此外,还可以事先为空调和长明灯设好自动关闭的时间。
在电器当中,电脑显示屏可不是盏省油的灯。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电脑、电视待机时的用电量占家庭总用电量的75%。普通的台式电脑仅主机每天就能耗电60瓦特~250瓦特。如果每天只开4小时的电脑而非24小时开着,每年就能节省70美元。不用的时候关掉电脑,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83%,下降为63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