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文雯
一场罕见的寒潮近日“袭击”了欧洲,不仅让众多农民苦不堪言,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
寒潮突袭欧洲,创下多项纪录
“今年4月初,欧洲多国受到寒潮影响,英、法、比利时等国遭遇极寒天气,多地气象站甚至打破了同期的低温记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极地气象委员会委员李熙晨介绍说。
据报道,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席卷荷兰大部分地区,4月1日荷兰东南部林堡省马斯特里赫特最高气温仅为1.8℃,创下荷兰全国自190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纪录。4月1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于克勒气象观测站测到的最低气温为2.7℃,创下1892年以来同期低温纪录。
法国气象局报告,4月3日到4日夜间,是75年来法国4月份最冷的夜晚,霜冻影响了法国90%以上的地区。其中,东北部马恩省穆尔默隆为零下9.3℃,安德尔省、莫尔比昂省等地均打破本地区有史以来4月份低温记录。
4月2日,位于法国艾古阿勒山峰上之“艾古阿勒气象站”记录到了法国百年以来最低的4月气温之一:为-7.7℃,仅次于1911年4月5日的-9.2℃。
除了荷兰、法国外,欧洲多国也纷纷出现了破纪录级别的低温,部分低海拔地区在4月迎来了全天零下的“ 冰日”。欧洲科学家认为,这次欧洲的4月寒潮是1911年以来最强劲的一次。
在寒潮与能源供应紧张叠加形势下,受“倒春寒”影响最大的是欧洲的农业。就在一年前,波尔多、勃艮第、卢瓦尔河和罗纳河的葡萄园遭受寒冷天气袭击,春季的霜冻对法国葡萄酒业造成了约20亿欧元的损失。
今年,70年不遇的寒潮再次来袭。在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波尔多,为了避免葡萄藤遭受霜冻的危害,葡萄种植园主们在夜间点燃大片蜡烛抗霜冻。这样导致每公顷种植成本高达5000 欧元。但若非如此,2022年就会像去年一样损失50%~80%的葡萄产量。
降雪、寒潮、霜冻接踵而至,不仅“让果农彻夜难眠”,而且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严峻考验。3月以来,高昂的电价和天然气价格已经开始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欧洲多国民众生活更是变得愈发艰难,德国、波兰等国民众已经开始囤积柴火。
为应对能源短缺,荷兰政府近日发起节约能源运动,表示要降低荷兰各地大约200座政府大楼恒温器的温度,提供补贴、减税等补偿性措施,同时呼吁民众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家里取暖设备的温度。
比利时政府正式向民众发出节能倡议,包括将暖气调低一度、建议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等实用技巧,鼓励公民节约能源。
欧洲寒潮与中国“冷春”相关?
“近日欧洲遭受寒潮的直接原因是纵横西欧和北极上空的一个‘阻塞高压’。” 李熙晨告诉记者,受地球自转的影响,高压系统对大气环流的作用就如同一个高耸入云的山脉,可以将北极冷空气沿高压东侧引导至西欧地区,造成冷空气的持续入侵。
巧合的是,4月11日,中国也迎来了一次大范围降温。清明节假期时,中国北方曾春意融融。但紧接着一股冷空气不仅深度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降温,还深入中南半岛,让多地迎来了4月乃至隆冬都很少见的剧烈降温。其中,老挝山区降到6.5℃,打破4月老挝全国低温记录;而已经相当靠南的泰国湾沿海,一度降到17.7℃。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泰国湾在4月首次降到20℃以下,也是泰国历史上首次在4月出现的“非热带天气”。
欧亚大陆上近乎同时出现的降温和寒潮,是否有所联系?
李熙晨告诉记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欧洲的寒潮与中国无关,实际上其背后却有着一个共同“推手”。“北极近年来的急速增温以及北极海冰的加速消融是近年来欧洲乃至我国多次发生‘冷冬’和‘冷春’现象的主要‘推手’之一。”
“北极的温度本来远低于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区域,在地球自转的背景下,不同纬度之间温度差异(梯度)越大,气候系统就越稳定,因此北极的冷空气不太容易向中低纬度入侵。” 李熙晨解释说,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区域的增温速度远比全球其他区域增温速度更快,造成北极与欧亚大陆的温度差异(梯度)减弱了,气候系统相对更不稳定,就更容易出现“阻塞高压”等环流异常,造成北极区域冷空气的频繁向南入侵。
李熙晨指出,这也是近十几年来,我国腹地,也包括北美大陆、欧洲等区域冬春季时常会发生极寒天气的“背后推手”之一。
他强调,“碳排放”、“全球变化”不仅仅造成全球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而且可以通过地球气候系统中一系列复杂的动力过程和相互作用机制,造成极端气候、极端气象事件的频发,对社会、经济乃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