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观念的双重转化
资源只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陕北部分县市剥离资源优势以后,真正的发展能力不足,应该更新观念,逐步改变依赖资源的想法,走多元和谐发展之路
除水资源短缺外,交通和配套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一家外企在榆林投资转化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榆林投资,企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地配套设施差,相比沿海地区,企业的投资成本至少高了1/3。”
榆林市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将“大力发展为能源基地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年的任务之一。而在改变交通相对落后的问题上,省委省政府、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去年,太原至中卫铁路、西安至包头铁路复线已开工建设;靖安、陕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子靖高速公路也已具备通车条件。
实际上,在坚持“三个转化”上,政府面对的困境并非只有这些基础设施,人为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能源破局背后,观念也需要“破局”。
这突出表现在到底是由本地资本来开发商品煤,还是由掌握先进技术的资本做转化项目的冲突上。
正如李晓东所认为的,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观念之争,背后实际上是利益的争夺。这种利益既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也有某些个人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
资源转化既是战略选择,也是观念转化的选择。如何取得投资方、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三方利益的共赢,是摆在陕西省决策层面前的问题。
放大来看,资源只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陕北部分县市剥离资源优势以后,真正的发展能力不足,当地应该更新观念,逐步改变依赖资源的想法,走多元和谐发展之路。
资料显示,国际能源署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相同的百分点。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是解决国内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2006年,能源化工在陕西整体税收中的比重已经占到70%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大。按照陕西省的规划,到2010年,以榆林为基础的能源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而煤化工是能源化工的重头戏,也是陕西参与国内乃至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筹码。
毫无疑问,陕西作为资源大省,在煤化工方面的尝试,对推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陕北乃至整个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陕北要跨越发展。对于陕北的发展,省内寄予厚望。”李晓东说。本报记者卫晓宁
名词解释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包括榆林、延安两市,辖8万多平方公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作为全省四大基地之一正式提了出来。
榆林物华天宝。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建设基地之一。煤炭预测储量为2800亿吨,探明储量为146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2006年煤炭产量达到1.16亿吨,生产销售量跃居全国首位。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占陕西省总量的99.9%,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含油面积2300平方公里,储量占陕西省总量的43.4%。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4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26%,是目前陕西省唯一的盐产区,是已发现的全国最大的岩盐田。
据估算,榆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46万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如果按平方米来计算的话,平均每平方米地下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140吨盐和115公斤油。如果按人平均的话,每位榆林人拥有价值1300多万的资源。
延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13.8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
2006年陕西省煤炭总产量达到1亿6317万吨,仅次于山西和内蒙古,在全国排名第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如今,陕北的优质煤炭通过运煤专线铁路,运往南京、重庆、贵阳等城市,有效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以靖边为中心的多条输气管线,已实现了向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银川等大城市供气。综合
能源带来的变化
能源对我省财政 增收贡献超六成
2006年,陕西省能源行业对财政增收贡献率超过了60%。
据陕西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06年陕西省财政总收入达到696.8亿元,比2005年增长3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2亿元,增长31.5%,收入增幅位居全国前三位。
数据显示,陕西去年财政收入增幅高,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能源行业,目前能源行业已成为陕西省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板块。据《第一财经日报》L輦輮訛
榆林去年经济增速全省第一
2006年榆林国民经济跨越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财政收入达115亿元。
2006年榆林市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增长1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以71%的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三农”投入35.6亿元,投入增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以38.6%的增长率居全省第二,实现工业总产值552亿元;招商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5149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91.63亿元。
延安提前四年跨过小康第二步
2007年4月10日,延安市市长陈强在延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该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21380元,居全省第一,提前四年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财政总收入增长5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8倍,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