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资讯正文 | ![]() ![]() |
|
||||||||
中国科学院将启动生物地毯治沙工程 | ||||||||
作者:高峰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7 | ||||||||
新华网乌鲁木齐4月17日电(记者高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荒漠地表生物结皮形成机制及其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将启动“生物地毯治沙工程”,探索利用包含微生物、孢子植物的微型生物结皮治理荒漠化的新途径,并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 我国沙漠化年扩展速度为3436平方公里,并呈现出加剧趋势,给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沙漠地表植被和生物土壤结皮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破坏、缺失,使沙表活化是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沙漠生态防护体系,因为投入不足和水分紧缺等原因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探索模拟沙漠原生态环境的新型治沙途径迫在眉睫。 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闻发言人胡文康介绍,中科院生物局拟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水生生物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等离子所、成都生物所和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力量,由魏江春院士领衔实施的“生物地毯治沙工程”,就是以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地区自然形成的微生物结皮为“模版”,通过现代生物技术途径予以复制,为活化的沙漠表皮铺上微型生物结皮式的“地毯”,达到控制流沙、治理沙漠化的全新治沙工程。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荒漠地表生物结皮形成机制及其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微型生物结皮研究,为“生物地毯治沙工程”提供基础科学支持。张元明说,微型生物结皮是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其内部的菌丝和生物假根能够黏结沙粒,有效减少风、水对地表的侵蚀,而且能够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改良土壤。 生物结皮可经过人工辅助条件,通过接种措施得以发展和壮大,从而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为此,科学家将在微型生物结皮形成及固沙机理、结皮中主要组成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结皮的规模化生产及人工繁育结皮的野外植入试验示范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课题研究。 胡文康说,作为国际性前沿领域,生物土壤结皮的相关研究重点仍在机理、机制的基础研究上,而“生物地毯治沙工程”首次将其引向实用化、产业化,较之我国当前采用的防风治沙措施,投入大幅减少,且有更强生态适应性,一般不需要附加灌溉条件。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生物柴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黄河三角洲运用“生物武器” 18个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品种 从英国推及全球地球面临第六 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生物的 全球变暖威胁北冰洋缤纷生物 保护生物物种资源,构建人与 我国正式核准议定书 将制定转 中国生物能源的春天会远吗?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改善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