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资讯正文 | ![]() ![]() |
|
||||||||
首座生态未来城将在滨海落户 生态能源自给自足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王月 资讯来源:津报网--每日新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2 | ||||||||
新报讯【记者王月】由中国商务部、芬兰贸工部与天津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场生态城研讨会日前在滨海新区举行。会上透露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世界上首个区别于传统城市的“生态未来城”即将在滨海新区兴建,这座城市将采用芬兰最新生态环保技术,实现能源、食物、水充分自给自足。 50平方公里可住2万人 芬兰多次被世界经济论坛组织评为全球最注重环保的国家。特别是在建筑节能、垃圾处理、环境管理及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位居世界领先地位。2006年6月,芬兰贸工部启动“推动对华出口芬兰环保技术”计划,而在滨海新区兴建一座小型“高科技未来生态城市”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根据初步计算,在生态城中,50平方公里可居住约2万人口,比通常的城市规划范围要广,它将自主生产大部分的食品供给。此外,生态城在供暖方面所使用的能源比一座拥有2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少90%。 传统的城用汽车将不会再出现在市区内,城中基本交通工具是设计新颖的电动汽车和自行车,后者不会产生废气,使用更为清洁的电能。它也没有交通噪音,制动性也更为安全,而且在不使用的时候,可在类似“加油站”的太阳能车站中自行充电。因为这样一种全新的运输体系,生态城的城市规划在许多方面就变得容易,交通拥堵问题彻底得到解决,高智能的城市交通系统,可自动为车辆导航,居民想要到城市中任何一个位置,电脑将自动生成最佳路线。 遍布大街小巷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生物能采集装置,给整座城市供应丰富的清洁能源,因此生态城产生的能源是不会污染水和土壤的。这些风力、太阳能和地热发电厂与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它们是独立分散的能源网络。 自产食品废料循环利用 在这座生态城市中,大多数居民所消耗的食品都是由城市自己生产的。生态城周围还将环绕着生产谷物和块根作物的农田。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交通运输的成本和废物排放都最小化。废物管理和废料循环在整个生态城市当中都是无缝对接的。有机废物都将被充分回收,用作 与此同时,生态城中还建有人工池,它和生物的水净化系统连接在一起,是一个密闭的水循环系统。也就是说,生态城中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并不是从城市外面运送过来的,而且废水也不会被运送到城市之外,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构建生态环境网络格局 生态城与外界保持着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城中设置大量互动式网络信息板,居民不仅可从上面获得最新的外界资讯,商务贸易、日常事务处理、亲友间信息传递等工作都可通过互动信息板无缝传递。因此最适合那些向往清新空气、纯净水、大片绿地公园和相对较慢的生活节奏的人居住在其中。 滨海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有着自己的生态环保体系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到2010年,滨海新区将形成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到2020年,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将向净化、绿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实现建设生态型城区的目标,滨海新区将严格控制开发管制。根据滨海新区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将新区划分为4类开发区,即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确保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新区未来将构建起生态环境网络格局。保护和建设南、北两大生态环境区,构建5条生态廊道,建设成若干生态组团,形成生态区、廊道、组团有机连接,各具特色的新区生态架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绿化网络,形成生态人居体系。规划建设多层多级绿化体系,形成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市湿地和绿化公园,建设若干由水库、湖面、绿地、林木构成的绿色板块,形成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宜居环境。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各种污染。利用先进技术,对新区范围内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进行专项治理,让新区的天空更蔚蓝,湖水更清澈,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发展节能型经济 生态能源助辽 耐盐碱植被染绿滨海 专家在滨海发现三大片特色湿 节能环保标志性项目“绿色煤 天津开发区到滨海新区:铸就区 江苏省政协001号提案关注生态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