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绿色创建 >> 生态市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用绿色行动书写可持续发展新传奇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用绿色行动书写可持续发展新传奇
——写在深圳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之际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31

  昨天上午,700多名与会代表来到深圳会堂,参加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大会。这些肩负环境神圣使命的代表一进会场,就感到三个“惊喜”:一是“惊喜”发现自己的座位上放置的会议材料里,夹有国家环保总局同意深圳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的函件复印件;二是“惊喜”全市环境保护大会及市领导讲话稿中,并没有对通过复查大庆功,而是冷静、客观分析了深圳目前面临的环保形势,强调要认识环保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环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三是“惊喜”见到一份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讨论稿),吹响了深圳全面推进各项环保工作迈向新台阶的新号角。

  1997年,深圳以蓬勃发展的朝阳之气,荣获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光荣称号。这是对深圳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奖赏,是一笔含金量极高的无形资产和城市“绿色名片”!十年后的今天,深圳以更加成熟和健康的姿态,把这一绿色名片擦得更亮!

  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这似乎是中外城市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谁也打破不了的一个“怪圈”。深圳以捍卫“国家环保模范城”荣誉为契机、为起点、为动力,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打破“怪圈”先行先试,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多、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容量有限的城市发展展示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式。

  美丽的深圳,用自己的绿色行动,书写了一部可持续发展的新传奇!

  科学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

  年轻的深圳,一直在探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为了保住国家环保模范城这个荣誉,深圳走过了艰辛的十年。

  毋庸讳言,在这10年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深圳同样遇到了土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从1997年到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00平方公里扩大到713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380万增加到828万,机动车由22万辆增加到100万辆,而深圳土地面积为1952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深圳地表水、空气等污染也呈上升趋势。

  就在这样的紧约束条件下,深圳人敢于面对这些不利形势,孜孜追求的是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是充满活力的生态城市,是充满朝气的“动感之都”:10年间深圳保持年平均28%的经济增长速度,GDP从1997年的113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926亿元,而万元GDP用水量从62.1吨下降到28.3吨。2005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2.53亿元,全国最高,而同期万元COD排放量为1.13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为2.08亿元,同比增长14.3%。与此同时,万元GDP能耗仅为0.5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万元GDP水耗为31.98立方米,同比下降9.9%。

  环境保护,其实是我们和自身的博弈。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圳市委、市政府努力实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真转真变:坚持在紧约束条件下,更新资源观,把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作为深圳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物流、金融、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着力实现经济增长向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高财税收入的转变,努力把深圳打造成自主创新之城、循环经济之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的理念,不惜暂时把发展速度放下来,不惜放弃一些投资开发项目,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立了“绿色GDP”统计核算制度,首创“效益深圳”指标体系,实行新法定统计报表,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

  这些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深化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校准了长远的方向和目标。

  持续整治解决环境问题

  从东部的黄金海岸到西部的田园风光,从万鸟翔集的红树林,到波光粼粼的深圳水库,深圳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环保模范城这份崇高的荣誉。

  十年间,深圳紧紧围绕巩固和深化国家环保模式城市为主线,始终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高潮,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大手笔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入持续地改进城市环境质量,不断阐释和丰富环保模范城市的科学内涵。

  1997年,深圳借迎香港回归之机,对城市市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提升城市形象。

  1998年,深圳启动38项环境质量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水源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等整治。

  1999年,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部署下,深圳开展了工业污染源和环境功能区达标,全市有1198家企业和城市环境空气、景观用水、农灌用水、饮用水均纳入考核范围。

  2001年,深圳开展多种爱绿、护绿、增绿活动,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使绿色成为深圳城市的主色调。

  2002年,深圳开展珠江流域整治行动。同时,借助“双达标”的基础,继续削减污染负荷,力求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

  2003年,实施“净畅宁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显著缩小深圳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与世界著名国际化城市的差距,让鹏城天更蓝,道路更畅顺,生活更安宁;

  2004年,开展整治市容环境的“梳理行动”,除违法建筑3800多万平方米,绿化拆除地625万平方米;

  2005年,深圳开展大规模的“清无行动”、“查违行动”,清理整治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净化人居环境。同时,开展创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城市活动。

  2006年是深圳的“基层基础年”、“城市管理年”。深圳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一步巩固提升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成果,从园林效益向生态效益转化,向全国首个生态园林城市冲刺。

  今年2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动员大会,决定举全市之力,以特别之为,打一场攻坚战!8月,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对深圳复查迎检工作检查时,肯定深圳环境保护决心大、力度大,成效显著,寄望深圳在环保方面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先锋模范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与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座谈时表示,深圳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以“三个舍得、两个不惜”的气魄,举全市之力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动环保工作上新台阶。9月,深圳通过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的复查。

  2006年12月26日,深圳正式出台了《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到2015年建成优秀的国家生态市。

  ……

  10年的环保大策,每一项都不断辐射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

  10年的环保足音,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鼓点,铿锵有力引领时代文明理念;

  10年的环保心血,每一招都不断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奏响和谐发展的交响曲,成为深圳扬帆协调发展的动力。

  深圳因这些绿色而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竞争力。

  强化责任打响攻坚战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如果说,10年前的深圳,赢得“环保模范城市”凭借的是青春和没有环保历史久账的理想人居。10年后的今天,面临环保模范城市标准提高,面临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总体环境质量下降,面对“四个难以为继”的不利局面,环保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深圳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凭借的是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的务实精神。

  十年磨一“剑”。10年的“保誉”之战,其实成为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的大考场。

  以民为本,优先解决百姓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深圳环保事业中最大的“民心工程”。2002年、2003年、2004年,市人大分别提出的治理河流污染议案、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议案、加大执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议案,成为深圳保护“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中之重,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深圳环境保护存在的最为薄弱的环节。

  针对水污染现状,深圳从传统的“建厂治污”调整为以“减负增容”为导向,坚持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并重,完成21项河流污染治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由1997年的42%提高到71.5%。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福田河、新洲河、盐田河等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不黑不臭”目标。目前,深圳正全力推进“正本清源”行动,查处地下排水管网乱接乱排等违法行为。

  近几年,深圳加大了空气污染治理,强制执行了推荐性环保车型目录,全面实行机动车黄绿标制度,按国三标准要求新增更新公交车辆,强制推广使用燃油清净剂,开展蓝天行动等等,改善我市的环境空气质量。

  清水河片区、滨河污水处理厂臭气扰民和南头半岛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影响当地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促成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深圳制定了清水河、南头半岛整治方案及《清水河地区法定图则》。目前,清水河片区和南头半岛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滨河污水处理厂排放口硫化氢的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据统计,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378亿元,全面开展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十大领域内的294项工程项目。

  天更蓝,折射出这座城市环保的成效;水更清,透视出这座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的轨迹;地更绿,体现出这座城市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蓝天情结”、“绿水情结”、“青山情结”……深圳人这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梦想,正由昨日的记忆与美好的现实优美对接。

  “两铁”捍卫“绿色家产”

  山峰挺拔、两涧争流,梧桐山四季缭绕的烟云,被誉深圳新八景。

  山海相依、水火共存,七娘山奇景与传说交相辉映,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家族中新成员。

  面临较为严峻的环保形势,深圳采取两“铁”手段,死守这些“绿色家产”。2005年11月,深圳正式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及管理规定。一级水源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以及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的高地等六类土地,接近陆地面积一半的土地列入生态保护范围,利用卫星监控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筑等行为。类似梧桐山、七娘山这些宝贵的、优质的“绿色家产”,在这条生态高压线的保护下,毫无疑问会代代相传。

  宁可GDP少一个百分点,也不能让重污染企业多一个。深圳铁腕治污,对污染严重的制革和印染企业坚决关闭,仅去年就对1328宗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今年,深圳大力构建“环境道德”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出违法企业忏悔制度。5年来,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8848个,堵住了污染的源头。

  只有拥有绿色之美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在深圳这片空间如此狭小、环境容量极为有限、人口压力剧增等形势下,城市与自然是如此水乳交融:为了让世界唯一位于城市中心区、每年栖息的10万多只候鸟能够安睡福田红树林,深圳让滨海大道绕行,道路两边生态敏感区域还竖起了隔声屏;为了让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深圳把仙湖植物园建成美丽的“伊甸园”,6000余植物在此颐养天年……

  深圳人的努力得到回报。从1998年起,深圳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艾伯克隆比爵士”城市规划奖、“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

  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十年磨一剑,不仅磨就了政府铁腕实施环境保护的胆识和气魄,而且磨出了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家园意识、环境友好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在深圳,约会山水、亲近自然不只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平常生活。深圳人呵护大自然,对话大自然,品格、情操得以升华,有了像山一样的风骨,海一样的襟怀。

  只有心中装满绿色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绿色理念。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或交纳绿化费占适龄公民人数的80%以上,“十五”期间义务植树540多万株;199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展社区环境文化建设和创建活动,目前有市级和省级绿色社区53家,各级绿色学校210多所。2002年起,深圳启动了“建设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共有392家单位和家庭被命名为“绿色单位”(家庭)。2004年起,深圳绿色行动日当天,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积极响应步行或者坐公交车上班;2005年,深圳设立了全国首个少儿环保节,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绿色的种子;两届“市民环保奖”共计20名热心环保事业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市民,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上万名环保义工,活跃在海边、公园、马路等公共场所,捡拾垃圾、清理乱张贴。

  深圳人用心守卫着现代化城市的一片蓝天碧水,呵护着环保模范城这块闪光的金字招牌!

  如果要问,深圳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在每一个深圳人的心中,播下了绿色的种子。伴随着这些种子的发芽、生长、枝繁叶茂,直至整个深圳铺满绿色。

  环境保护,永无止境。在昨天闭幕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深圳又开始了新的环保征程:到2010年,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各下降50%以上,二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建成公园500个,城区内重点河流消除劣V类水,六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区······

  深圳,将告诉未来无愧于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光荣称号!

  南海之滨的这只大鹏,将乘长风,破万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更加抖擞精神阔步向前!生态深圳,必将绿色永恒!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建设生态市中的先锋命题
    核心区位“聪明增长”
    查道炯: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是
    中国注重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
    全球金属工业为可持续发展作
    全球协作寻求可持续发展新途
    绿色营销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良玉:应对全球环境变化 促
    中国新增7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
    非洲寻求可持续发展为中非合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