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厦门 >> 正文

厦门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

Eedu.org.cn 作者:张楠 陈智勇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5
摘要: 近日,福建厦门软件园一期低碳工业园区通过验收,达到三星级低碳工业园区标准。通过布局低碳基础设施,软件园一期每年可实现节约能源1200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100吨。

张楠 陈智勇

近日,福建厦门软件园一期低碳工业园区通过验收,达到三星级低碳工业园区标准。通过布局低碳基础设施,软件园一期每年可实现节约能源1200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100吨。

这是厦门市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厦门市低碳及近零碳示范区系列项目共计完成42个低碳示范创建项目(包含提星改造项目),其中,低碳社区创建项目20个,低碳工业园区创建项目9个,低碳景区创建项目1个,近零碳景区创建项目12个,零碳景区创建项目1个。

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厦门市的工作获得认可。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低碳城市试点进展评估结果,厦门获评优良;8月,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入选名单”,其中,厦门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上榜园区类名单。

先行先试 探索建设低碳标准体系

厦门低碳试点建设为何能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低碳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立低碳评价技术规范体系,对各示范区从能源、环保、资源、建设、管理等方面设置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2021年8月25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编制并由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低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和《厦门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之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这些技术规范的出台,填补了全市乃至全省低碳示范建设评价体系的空白。

2022年,《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发布,对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全市景区的低碳创建体系更加完整统一。“零碳排放景区更加注重零碳排放,要求景区的碳补偿率必须大于等于100%,也就是要求零碳排放或者负碳排放。在创建指标上也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景区的建筑建设上,要求零碳排放景区增加绿色低碳建材占比等。同时,还增加了零碳特色工程指标作为加分项,鼓励创建过程中以指标体系为导向,不断进行项目筛选、优化、提升。”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厔说。

硕果累累 标准体系引导低碳示范建设

仓库屋顶会发电、绿色装备不加油、智慧赋能提质效……走进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象屿综保区),随处可见绿色低碳发展的踪迹。

象屿综保区是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典范,是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

《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在园区低碳化建设原则方面提出能源利用低碳化、资源利用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园区生态环境低碳化、园区建设与管理低碳化。象屿综保区正是按照这些建设原则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

象屿综保区应用光伏储能技术,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目前,园区整体装机容量已达6.7兆瓦,预计年发电量超873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750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8713吨,全面实现减碳降污的工作目标。通过光伏、储能等技术应用,已建成光储充一体化示范园区。同时,推行低碳运营模式,打造绿色装备体系,目前已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碳吸收平衡,成为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零碳综合保税园区。

象屿综保区在绿色运营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增长,2022年园区实现贸易总额35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

在低碳景区和低碳社区创建中,技术规范标准体系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去年,鼓浪屿近零碳排放景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近零碳排放景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数据显示,2022年,鼓浪屿全岛绿化率维持60%以上,林业碳汇量达500余吨;全岛污水达标排放率、游客景区低碳出行率、景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三项指标均达到100%,实现了近零碳排放。

在做好传承与保护的同时,鼓浪屿正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实现低碳社区全覆盖。在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表彰名单中,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办事处获评“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在低碳评价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引导下,2021年,厦门市先后开展了后溪工业组团、官任社区、市植物园等20个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试点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2022年进一步梳理开展25个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创建,新创鼓浪屿低碳岛等10个工程,提星集美后溪工业组团等14个工程,实施厦门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碳中和试点,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2023年,持续深化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开展ABB工业中心等24个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深挖绿色低碳发展潜力。

细化落地政策 不断完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

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成绩可喜,但创建过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黄厔表示,目前,多数企业对本身减污降碳关注度不够,不懂得企业内部减污降碳怎么实现。

考虑到有些企业缺乏减污降碳相关技术能力,依据行业“减污降碳”共性技术措施,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行“1个加法,2个减法”,即提高“碳生产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推进企业“减污降碳、降本增效”,构建低碳生产方式,探索并建立起一套可推广、可复制、有创新性的减污降碳长效机制。

同时,试点开展《厦门市橡胶工业企业CO2自愿减排潜力分析项目》研究,从能源利用、低碳技术、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管理、企业自主减排意愿、可调用的减碳资金等方面调研厦门市橡胶行业中的企业碳减排潜力,对个别橡胶企业开展能效诊断、能效对标、减污降碳综合诊断,充分挖掘企业减污降碳潜力,为各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协同环境治理、构建低碳生产方式、提高碳生产率提供方向,为厦门市自身碳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分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建设、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数据基础。引导企业通过实施高效的减污降碳技术改进,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探索中,厦门市低碳建设各项技术规范逐步完善。今年8月30日,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征求意见函,对《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社区》《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低碳景区》三项地方标准公开征求意见。黄厔介绍,这几项标准征求意见稿比之前更加严谨规范,一致性和通用性更好,便于创建单位使用。

“标准总结了此前技术规范试行期间各试点单位的反馈意见,对原技术规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修订,使得评分更加合理,突出低碳引领作用,指导各个创建单位按照标准进行低碳建设。”黄厔说。

不过,黄厔坦言,目前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在公共机关领域、港口码头低碳创建、非制造业的工业园区等方面仍然缺乏创建评价指标。下一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完善本系列标准,进一步增加非制造类园区的低碳指标。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