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吉余村由“卖石头”转变为“卖风景”,到苍南沿浦湾打造全国首个“自主负碳区”;从“千万工程”打造出美丽乡村画卷,到绿色矿山蝶变为智慧园区,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经过20年的探索,凝练形成了一套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下简称“三效统一”)为核心,融价值引领、基础支撑、路径创新与发展目标于一体的完整行动框架。
注重规划引领,系统构建“三效统一”的转化框架
浙江的实践表明,“两山”转化必须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保障。为了实现“两山”转化目标,浙江着力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
一是注重战略引领与规划融合。在全省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始终将“三效统一”作为核心价值导向。无论是省级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园区的设立,还是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都强调各类规划的系统衔接,确保从源头上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融为一体,为“两山”转化铺设了坚实的制度轨道。
二是强化刚性约束与目标导向。在项目审批、政策制定和绩效考核中,将实现“三效统一”作为普遍遵循和硬性要求。从《浙江省旅游条例》的出台,到各类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表的指标设定,构建起覆盖广泛、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确保了“两山”转化具有正确方向与持久动力。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与压实责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并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层层压实“保护好绿水青山、转化出金山银山”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这套“战略引领—刚性约束—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系统方法论,通过顶层引领、过程管控和底层落实,共同构筑了实现“三效统一”的坚实制度框架。
夯实保护根基,牢牢守住“三效统一”的生态安全底线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和本底。浙江深刻认识到,没有优质的生态基底,一切转化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浙江从三个方面筑牢生态屏障。
一是坚持铁腕护绿,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开发建设中强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修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两山”转化储备了丰厚的“生态资本”。
二是着力科学增绿,提升生态价值。从温州苍南沿浦湾利用红树林、森林碳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全国首个获认证的自主负碳海湾,到杭州西溪湿地、台州鉴洋湖、丽水九龙湿地等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重现生机,这些实践表明,对生态系统的科学投入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更能直接提升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后续价值转化提供更高起点。
三是依托智慧管绿,实现精准管控。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提升了生态保护的精准性和效率,确保了“两山”转化的源泉持续洁净与丰沛。这种“守之以严、增之以智、管之以精”的系统方法论,共同夯实了“三效统一”的生态根基,拓宽了其价值源泉、筑牢了其安全防线。
创新转化路径,全面拓宽“三效统一”的实现通道
“两山”转化的核心在于找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浙江勇于探索,形成了多条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转化通道。
一是“直接增值”路径,推动生态产业化。通过培育碳汇经济、开发生态品牌等新业态,将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运营。
二是“融合赋能”路径,推动产业生态化。通过将生态理念融入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休闲、文化创意等绿色服务业,让“风景”变“钱景”。
三是“机制破壁”路径,深化制度创新。通过探索“两山银行”、林权改革、农业“标准地”等机制,着力破解产权界定、价值评估、市场交易等瓶颈问题,为“沉睡”的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打通制度通道。
四是“科技驱动”路径,强化技术赋能。通过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传统产业效能。利用“浙地智用”“一村万树”等数字化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价值实现形式,降低“转化”的成本与门槛。这种“活化资源、赋能产业、创新制度、精用科技”的多维路径,从基础、应用到保障、驱动,层层递进地构筑起“三效统一”的完整方法论闭环。
推动共建共享,更好地实现“三效统一”的根本目标
“两山”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浙江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惠及全民,提升民生福祉。通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幸福河湖”与“无废城市”,浙江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体现了“三效统一”中社会效益的根本归属,使绿色发展成果成为最普惠的民生。
二是促进共富,缩小发展差距。通过“山海协作”、“飞地”经济等模式,推动发达地区与山区26县协同发展;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林下经济等途径直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让绿色发展的红利有效辐射到更广阔区域和更多群体。
三是推动共建,凝聚社会共识。通过设立“生态日”、培育“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浙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全民关心环境、参与保护、共享成果的良好风尚,使“三效统一”从政府主导内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些以“普惠性分配、包容性增长、主体性参与”为支柱的共享机制,从价值分配、发展过程和治理主体三个维度,夯实了“三效统一”的可持续性。
浙江的探索证明,“三效统一”不仅是发展的价值哲学,更是成熟的实践方法论。其所构建的“规划—保护—转化—共享”行动闭环,系统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时代课题。这套以系统思维引领、以制度创新托底、以共建共享为归宿的“浙江答卷”,为各地推进“两山”转化提供了清晰的逻辑、可行的路径与坚定的信心,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前景广阔。